作為自然與理想相統一的藝術美的客觀性——黑格爾藝術哲學中的美學原理
本文關鍵詞:作為自然與理想相統一的藝術美的客觀性——黑格爾藝術哲學中的美學原理
更多相關文章: 黑格爾哲學 美學原理 主觀臆想 感性顯現 感性材料 哲學基本問題 主觀臆造 美學理論 情感活動 審美活動
【摘要】:正1黑格爾哲學的首要的特點就在于,他始終強調一切哲學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客觀性",這客觀性或者為思想的,或者為藝術的。黑格爾認為,哲學不是一種隨意的主觀臆想的結果,其目的是要揭示一個普遍有效的真理。與此相對應,藝術也具有這一本性。藝術的本質同樣以真理為對象,只不過藝術追求真理的方式與哲學不同,如果說哲學是以思辨的方式追求作為概念的真理,那么,藝術就是以感性的方式追求真理,因此,黑格爾對美作出了一個明確的判斷,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但是,無論是哲學還是藝術,既然兩者都以真理為對象,那么,藝術就直接被置于客觀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
【關鍵詞】: 黑格爾哲學;美學原理;主觀臆想;感性顯現;感性材料;哲學基本問題;主觀臆造;美學理論;情感活動;審美活動;
【分類號】:B516.35;B83
【正文快照】: 1黑格爾哲學的首要的特點就在于,他始終強調一切哲學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客觀性”,這客觀性或者為思想的,或者為藝術的。黑格爾認為,哲學不是一種隨意的主觀臆想的結果,其目的是要揭示一個普遍有效的真理。與此相對應,藝術也具有這一本性。藝術的本質同樣以真理為對象,只不過藝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祖良;論黑格爾辯證法與哲學體系的一致性[J];社會科學輯刊;1982年04期
2 卓君;試論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宗教哲學思想[J];學術界;1989年02期
3 姜建強;黑格爾哲學史研究方法探要[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6期
4 樊波;論黑格爾哲學和美學中的自然觀[J];江蘇社會科學;1992年04期
5 卞敏;黑格爾哲學的童年——評《青年黑格爾的哲學思想》[J];學海;1993年03期
6 胡維定;;作為哲學范疇的“反思”的含義——讀黑格爾《邏輯學》[J];鹽城工業(yè)?茖W校學報;1995年02期
7 鄧安慶;康德、黑格爾哲學的傳播與中國20世紀文化精神的養(yǎng)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03期
8 謝青;黑格爾哲學的歷史思想與唯物史觀[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9 王昭風;傳統本體論的消解與揚棄——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七次批判[J];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10 張國清;黑格爾、中國學術和現代性[J];讀書;200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波;;自然辯證法的黑格爾哲學淵源[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2 趙鑫珊;;站在黑格爾和費希特墓前[A];時代與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3 譚浩;;《理性與革命》——讀后感[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張燕玲;;從“抽象勞動”的人到“感性實踐”活動的人——析馬克思《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對黑格爾的批判[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俞吾金;;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之間的關系[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5)[C];2007年
6 楊善解;;論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及其演變——兼論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7 馬擁軍;;從唯心主義總體性到唯物主義總體性——兼評盧卡奇對《歷史與階級意識》的自我批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張大衛(wèi);;“時代的囚徒”——重思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8)[C];2010年
9 鄒鐵軍;;我記憶中的蕪湖會議[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10 王國壇;;感性的超越——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基礎[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范軍;一部嚴謹、權威的黑格爾哲學譯本[N];中華讀書報;2007年
2 劉嘯霆;從大眾哲學到專業(yè)哲學[N];光明日報;2007年
3 張國清;難以告別的經典年代[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4 雷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叔本華的激憤[N];經濟觀察報;2007年
5 陳嘉明;“一”與“多”:現代與后現代的知識觀[N];光明日報;2007年
6 嚴兆軍;黑格爾的現代形象[N];文學報;2002年
7 崔唯航 李文閣;借鑒國外新成果 豐富辯證法理論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胡偉希(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在思想與德性互化的每一瞬間[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9 演講人 張世英;做什么選擇 才能發(fā)展哲學[N];光明日報;2011年
10 王娟 山西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西方哲學家論哲學的性質[N];山西經濟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莊振華;黑格爾的歷史觀[D];復旦大學;2010年
2 程宇馳;黑格爾自由觀[D];吉林大學;2012年
3 朱長兵;黑格爾真理觀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4 丁寧;黑格爾哲學中的證明原則[D];吉林大學;2010年
5 吳江;黑格爾暴力—戰(zhàn)爭觀初論[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6 章忠民;黑格爾的當代意義[D];復旦大學;2002年
7 姜佑福;論馬克思與黑格爾“歷史觀念”的基本差別[D];復旦大學;2006年
8 蔣紅;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和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建[D];復旦大學;2006年
9 劉雄偉;歷史的客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蔡劍鋒;從抽象個體到現實的個人[D];復旦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曉永;改革開放以來的黑格爾哲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4年
2 陳波;黑格爾的無限性思想[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包巖;歷史:自由的邏輯[D];吉林大學;2012年
4 蔡壯;“在意識中在”—海德格爾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解讀[D];海南大學;2012年
5 張大衛(wèi);對索格爾的“否定之否定”思想的批判[D];復旦大學;2011年
6 萬秋意;試析黑格爾對康德認識論的評價[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7 吳凡;《精神現象學·序言》對哲學和時代的洞見[D];安徽師范大學;2013年
8 張鑫;西方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黑格爾哲學[D];黑龍江大學;2006年
9 李志科;論黑格爾的感知理論[D];黑龍江大學;2009年
10 周振權;黑格爾知識理論新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5392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53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