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的主體間性美學思想
發(fā)布時間:2017-05-16 07:36
本文關鍵詞:海德格爾的主體間性美學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本文以本體論意義上的主體間性為視角,試圖通過對于海德格爾中文原著的細讀,在海德格爾研究領域另辟蹊徑,并對主體間性美學的建構和研究提供些許啟示。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就開始了對存在問題的發(fā)問,并以“此在”為契機,在哲學的本體論意識上,向西方主體性哲學和形而上學傳統(tǒng)宣戰(zhàn)。他在通過此在對存在發(fā)問的同時,還對傳統(tǒng)的真理觀和語言觀進行了否定,提出了一種建立在主體間性生存論視角上的獨特的真理觀和語言觀。但是在這一階段,海德格爾對“存在”意義的追問是通過“此在”展開的,主體性是顯性的,此在在存在者狀態(tài)上就享有優(yōu)先地位。這種優(yōu)先地位本身就蘊藏著對存在的遺忘的危機,因此他對此在的生存論建構的愈加完整,卻使人的主體性得以鞏固。這就使得建立在此在世界上的真理觀和本真的語言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就在海德格爾不斷的探索和對于主體性的不斷的批判和否定的過程中,隱藏在背后的主體間性視角不斷凸現,海德格爾的思想經過漫長的跋涉,終于走入天地人神的四重奏的世界。海德格爾認為,只有在天地人神的和諧的四重奏中,作為世界的守護者的人才能與存在相遇。天地人神四重整體才是本真的世界。而這一世界和美學世界是相通的,最終海德格爾就走上了主體間性的審美主義的道路。 通過對于海德格爾思想的整理,在海德格爾從前期此在出發(fā)到后期進入存在本身,我們可以找尋到一條從偏于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自我否定的軌跡,這對于海德格爾研究和目前中國現代美學界的建構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海德格爾 主體間性 審美主義
【學位授予單位】:廈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83-095.16
【目錄】:
- 內容提要4-5
- Abstract5-8
- 導言8-9
- 第一章 問題的起源9-19
- 第一節(jié) 海德格爾研究現狀及分析9-12
- 1.1.1 國內研究9-10
- 1.1.2 國外研究10-12
- 第二節(jié) 主體間性思想的研究現狀12-18
- 1.2.1 國外研究現狀12-15
- 1.2.2 國內研究現狀15-18
- 第三節(jié) 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思想研究的定位18-19
- 第二章 海德格爾的主體間性思想的探索之路19-41
- 第一節(jié) 萌芽——存在的發(fā)問19-25
- 2.1.1 發(fā)問的緣起19-20
- 2.1.2 發(fā)問的起點20-22
- 2.1.3 此在的發(fā)問22-25
- 第二節(jié) 發(fā)展——真理的思考25-32
- 2.2.1 存在與真理25-26
- 2.2.2 真理與此在26-29
- 2.2.3 真理觀進一步發(fā)展29-32
- 第三節(jié) 成型——語言的探究32-41
- 2.3.1 存在到語言32-34
- 2.2.2 語言與話語34-38
- 2.2.3 道說與語言38-41
- 第三章 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思想的歸宿—天地神人的四重世界41-52
- 第一節(jié) 貧乏的時代41-43
- 第二節(jié) 天地神人的四重世界43-48
- 第三節(jié) 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世界的實現48-52
- 尾聲52-53
- 參考書目53-55
- 后記5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楊春時;文學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彭富春;西方海德格爾研究述評(一)[J];哲學動態(tài);2001年05期
本文關鍵詞:海德格爾的主體間性美學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02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370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