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疍家民俗文化的視覺符號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26 12:46
自古以來,海南島是一個多移民且多民族聚集的地方,這里也匯聚了眾多文化形態(tài)。海南除了有黎族、苗族這兩大民族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族系,就是疍民。疍民常年生活在水上,以船為家,以海上作業(yè)來維持生計。一直以來,海南疍民的地位低下,漂泊不定、居無定所,祖祖輩輩靠海生存且繁衍后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們上岸安家,結束了“水上漂”的生活。疍家人的生活習俗逐漸被陸地居民的習俗同化。2016年初海南被選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政府開始開發(fā)民俗旅游資源,疍家民俗文化得到重視。海南疍家民俗文化是海南海洋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xiàn)著海南人民在生活方面、生產方面、信仰方面以及心態(tài)方面的發(fā)展變化。在整個歷史變遷中所形成的蛋家特色民俗文化,包含了許多海南的歷史信息。挖掘這些民俗文化資源,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海南的文化。源于對海南疍家民俗文化的好奇和對視覺符號的著迷,本文主要是從疍家生活、生產這兩方面的特征進行研究,從眾多資料中整合挖掘代表疍家民俗文化的視覺符號。希望借此可以更多的開發(fā)海南疍家民俗的旅游資源和商業(yè)價值,建立疍家品牌文化,豐富海南文創(chuàng)產品的品種和類型,傳承和發(fā)揚海南的疍家本土文化...
【文章來源】:海南大學海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2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人作業(yè)
圖4海南置家漁船?
圖5海南蛋家漁船視覺符號??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廉州灣疍家文化旅游示范帶建設探討[J]. 伍朝勝. 欽州學院學報. 2017(08)
[2]海南疍家民俗旅游文化符號的構建與傳播[J]. 王昭旭,許浩豐,黃偉展. 改革與開放. 2017(15)
[3]“全域旅游”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深圳大鵬新區(qū)的研究[J]. 胡衛(wèi)華. 特區(qū)實踐與理論. 2016(04)
[4]三亞疍家海洋民俗及社會功能探究[J]. 何化利.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6(04)
[5]海南民俗文化的海洋性特征探討[J]. 劉士祥,朱兵艷.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3)
[6]從五龍王信仰看三亞疍家人的文化適應選擇[J]. 張玲.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5(06)
[7]三亞疍家文化保存模式探討[J]. 何化利,鄧敏,朱桂金,張苻梅.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3(21)
[8]北海疍家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J]. 張火軍. 梧州學院學報. 2011(04)
[9]民俗文化:和諧社會的重要元素[J]. 夏周青,蔡小玲. 成都行政學院學報. 2008(06)
[10]符號經濟與旅游符號的開發(fā)[J]. 婁麗芝. 求索. 2008(10)
碩士論文
[1]三跳石村客家哭嫁歌初探[D]. 張靜.四川師范大學 2017
[2]基于符號感知的婺源旅游形象研究[D]. 高紅旗.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3
[3]民族旅游文化符號系統(tǒng)構建研究[D]. 鄭向春.云南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364268
【文章來源】:海南大學海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2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人作業(yè)
圖4海南置家漁船?
圖5海南蛋家漁船視覺符號??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廉州灣疍家文化旅游示范帶建設探討[J]. 伍朝勝. 欽州學院學報. 2017(08)
[2]海南疍家民俗旅游文化符號的構建與傳播[J]. 王昭旭,許浩豐,黃偉展. 改革與開放. 2017(15)
[3]“全域旅游”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深圳大鵬新區(qū)的研究[J]. 胡衛(wèi)華. 特區(qū)實踐與理論. 2016(04)
[4]三亞疍家海洋民俗及社會功能探究[J]. 何化利.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6(04)
[5]海南民俗文化的海洋性特征探討[J]. 劉士祥,朱兵艷.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3)
[6]從五龍王信仰看三亞疍家人的文化適應選擇[J]. 張玲.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5(06)
[7]三亞疍家文化保存模式探討[J]. 何化利,鄧敏,朱桂金,張苻梅.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3(21)
[8]北海疍家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J]. 張火軍. 梧州學院學報. 2011(04)
[9]民俗文化:和諧社會的重要元素[J]. 夏周青,蔡小玲. 成都行政學院學報. 2008(06)
[10]符號經濟與旅游符號的開發(fā)[J]. 婁麗芝. 求索. 2008(10)
碩士論文
[1]三跳石村客家哭嫁歌初探[D]. 張靜.四川師范大學 2017
[2]基于符號感知的婺源旅游形象研究[D]. 高紅旗.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3
[3]民族旅游文化符號系統(tǒng)構建研究[D]. 鄭向春.云南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3642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6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