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孔子美學之自由精神
發(fā)布時間:2021-07-11 01:40
學術(shù)界長期誤認為孔子沒有自由精神,實質(zhì)上,孔子雖然沒有從掌控必然性以及謀求個人權(quán)利等外用角度談?wù)撟杂?但是,他卻從生命本身出發(fā)探討自由?鬃拥淖杂杉从勺,"自"是"自由"必然的邏輯起點。"自"并不是代表個體的"自我",而是一個本源性范疇,這個本源性范疇即本體,孔子心目中的本體是"仁","由自"即"由仁"。"仁"在人生實踐中的開顯與朗現(xiàn),便是自由,包括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自由、人與他人(社會)關(guān)系的自由、人與自我關(guān)系的自由。"仁"的朗現(xiàn)依靠個體自覺、自主和自為的力量,故個體自由與否并非取決于客觀上的"能"與"不能",而是取決于自己的"為"與"不為"。
【文章來源】:中國文學研究. 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孔子仁學中的“他人”[J]. 吳興華. 齊魯學刊. 2013(03)
[2]儒學的核心價值及其意義[J]. 蒙培元.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9(08)
[3]“仁者人也”——“人的發(fā)現(xiàn)”與古代東方人道主義[J]. 白奚. 哲學動態(tài). 2009(03)
[4]孔子金規(guī)則解析[J]. 于民雄. 貴州社會科學. 2008(10)
[5]“愛(與)(他)人”——重讀孔子的“仁者愛人”[J]. 伍曉明. 中國文化研究. 2003(04)
博士論文
[1]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 高連福.首都師范大學 2011
[2]仁:作為道德本體的構(gòu)成[D]. 洪曉麗.復旦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77070
【文章來源】:中國文學研究. 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孔子仁學中的“他人”[J]. 吳興華. 齊魯學刊. 2013(03)
[2]儒學的核心價值及其意義[J]. 蒙培元.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9(08)
[3]“仁者人也”——“人的發(fā)現(xiàn)”與古代東方人道主義[J]. 白奚. 哲學動態(tài). 2009(03)
[4]孔子金規(guī)則解析[J]. 于民雄. 貴州社會科學. 2008(10)
[5]“愛(與)(他)人”——重讀孔子的“仁者愛人”[J]. 伍曉明. 中國文化研究. 2003(04)
博士論文
[1]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 高連福.首都師范大學 2011
[2]仁:作為道德本體的構(gòu)成[D]. 洪曉麗.復旦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770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77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