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學與哲學的邊界
發(fā)布時間:2017-03-21 23:13
本文關鍵詞:論美學與哲學的邊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回首現(xiàn)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的百年歷程,當代中國美學研究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為美學作為一門學科的邊界還沒有尋找到并標劃出來。在這樣一個學術背景里,本文擬就美學與哲學的邊界展開理論上的探索,努力在哲學和美學之間尋找到二者的邊界,為當代中國美學的研究、建設做一個基礎性的理論嘗試工作。之所以選擇從此出發(fā)來思考當代中國美學研究及其學科建設問題,是因為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學術課題,從歷史上看,哲學是很古老的,而美學是很年輕的,而且從關系上看,美學是誕生于哲學的,有哲學的思維之源。 對于這樣一個基礎性的理論課題,本文主要運用批判的方法來展開分析和論證。首先是語言批判,即從一個語詞的日常言語意義到語言意義的分析,從語言自身理解這個在文中將要成為關鍵概念的語詞的意義。其次是思想批判,即在語言批判的基礎上,從思想角度來確定這個語詞在文中的位置和該論題賦予它的特定的意義。 關于邊界理論的建構。邊界,在思想的意義域里,是思想差異的結構。對于一個思想運動或思潮的學術史的清理或不同的思想運動或思潮的學術史的比較研究,邊界理論的導引是有效的,即對思想或思潮自身作為一個結構說出了什么,沒有說出什么,還可能說出什么,應該說出什么的描述是至關重要的,在此基礎上,才能夠知道思想之間的差異及其內在的關聯(lián)。這個差異的結構就是思想在其歷史上的邊界。無論是在思想之內的結構的差異處,還是在思想之間的差異的結構上,思想能夠也才成為自身,思想的階段能夠也才標劃清楚,與此同時,思想能夠也才與其它的思想相關聯(lián),思想的階段之間關系及其在思想整體中的位置能夠也才清晰。因此,思想的邊界應該立于這個結構的差異處或差異的結構上。 關于美學與哲學的邊界。哲學作為思想的規(guī)定,其本性是愛智慧,而美學作為感性的經(jīng)驗,其本性是“智慧”的“愛”、“愛”的“智慧”,這是因為,人與對象世界的內在的和諧是最美好的狀態(tài),這是對“智慧”的“愛”的狀態(tài),這正如存在將一切存在者在其中集合為一的狀態(tài),這是“愛”的“智慧”的狀態(tài)。作為如此,Aesthetica在起源性的意義域內與“智慧”的“愛”、“愛”的“智慧”有著最內在的關聯(lián)。這個“智慧”的“愛”、“愛”的“智慧”是一個特殊且特定的差異的結構或結構的差異,聯(lián)接著美學和哲學,與此同時,也區(qū)分著美學和哲學。這是因為,這個“智慧”的“愛”、“愛”的“智慧”作為差異的結構或結構的差異,是美學和哲學的邊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正是在這個邊界上美學和哲學不僅被區(qū)分,而且被聯(lián)接,這是因為這個“智慧”的“愛”、“愛”的“智慧”作為差異的結構或結構的差異,不僅是區(qū)分性的,排列性的,于此,美學成為美學,哲學成為哲學,而且是構造性的、生成性的,美學的歷史、哲學的歷史被生成。
【關鍵詞】:美學 邊界 哲學 結構 差異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83-09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一章 作為方法論的邊界理論9-22
- 第一節(jié) 邊界的語義分析9-11
- 一、邊界的語言學意義10-11
- 二、邊界的哲學意義11
- 第二節(jié) 邊界理論闡述11-22
- 一、結構的語言學意義12-14
- 二、結構的哲學意義14-16
- 三、差異的語言意義16-17
- 四、差異的哲學意義17-19
- 五、差異的結構——思想的邊界19-22
- 第二章 美學與哲學的邊界22-51
- 第一節(jié) 哲學史上哲學和美學的邊界22-41
- 一、古希臘時期的哲學與美學23-28
- (一) 阿那克西曼德、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23-24
- (二) 柏拉圖24-26
- (三) 亞里斯多德26-28
- 二、中世紀時期的哲學與美學28-29
- (一) 普洛丁28
- (二) 圣·奧古斯丁28-29
- (三) 圣·托馬斯·阿奎那29
- 三、西方近代時期的哲學與美學29-37
- (一) 鮑姆嘉藤30-31
- (二) 伊曼努爾·康德31-32
- (三)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封·席勒32-33
- (四) 弗里德里!ねぜs瑟夫·封·謝林33-34
- (五) 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34-37
- 四、西方現(xiàn)代時期的哲學與美學37-41
- (一)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37-39
- (二) 馬丁·海德格爾39-41
- 第二節(jié) 美學與哲學的邊界41-51
- 一、哲學史上美學與哲學的邊界的總結41-42
- 二、美學與哲學的邊界42-51
- (一) 一般的研究42-44
- (二) 內在的研究44-51
- 結束語51-53
- 一、真正確立美學的知識學主體性51
- 二、有效確保美學研究的純正性51-53
- 參考文獻53-57
- 發(fā)表論文清單57-58
- 致謝58-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朱光潛;德國啟蒙運動中的美學思想——鮑姆嘉通、文克爾曼和萊辛等[J];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62年02期
2 劉士林;百年中國美學提問方式批判[J];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06期
3 彭富春;康德、席勒、馬克思的審美哲學[J];文藝研究;1989年01期
4 曹俊峰;《判斷力批判》研究四題[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黃興濤;“美學”一詞及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J];哲學動態(tài);2000年07期
6 陳啟偉;“哲學”譯名考[J];哲學譯叢;2001年03期
7 H.羅姆巴赫;王俊;;《結構存在論》引論[J];世界哲學;2006年02期
8 H.羅姆巴赫;王俊;;現(xiàn)象學之道[J];世界哲學;2006年02期
本文關鍵詞:論美學與哲學的邊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04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6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