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范疇的形而上意味
[Abstract]:Artistic conception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 blending of circumstances is only the composition and expression of its most superficial elements.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its Chinese metaphysical emotional experience, which directly conveys the intuitive and abstract world outlook of Taoist philosoph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al reality into all thing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outstanding landscape poetry and painting in ancient China is permeated with a boundless sense of the universe, which fully shows this metaphysical abstract emotional meaning.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德俊;;老子“無為而治”思想探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吳振華;虛詞與李義山近體詩所表現(xiàn)的情感與心態(tài)[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孫維城;歐陽修詞:詞的特質 詩的淵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楊乃喬;比較視域與比較文學本體論的承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李靜;柳永詞的視野和視角論略[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6 李靜;南唐詞抒情模式的位移[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7 孫光;竹林七賢與魏晉玄學思潮[J];北方論叢;2005年04期
8 胡兆量;文化資源價值的三個特性[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何元國;孔子的“仁”和亞里士多德的“友愛”之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蘇新春;漢語釋義元語言的功能特征與風格特征[J];辭書研究;200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施之華;;從傣族儺和傣劇談少數(shù)民族戲劇發(fā)生學[A];祭禮·儺俗與民間戲劇——'98亞洲民間戲劇民俗藝術觀摩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慶坦;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歷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2 劉立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發(fā)展的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翠;人的生存本體論結構[D];黑龍江大學;2003年
4 李越深;云間詞派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5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陳福升;柳永、周邦彥詞接受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澤民;試論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劉強;《世說》學引論[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丹;審美化的生存理想[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海濤;從劉熙載到王國維——兼論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近代轉型[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3 劉凌;王國維的“境界”理論[D];西北大學;2002年
4 任心慧;試論李漁商業(yè)化“治生”方式對其曲論及劇作的影響[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5 李小潔;論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詩歌中的視覺特質[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丹;周星馳電影的文化闡釋[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菲菲;兩宋間歌舞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曲榮偉;元、明負心婚變劇及翻案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9 楊曉慧;姜白石詩詞比較[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胡浩;李煜及其詞的解讀[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樊文春;;美從何處尋——對生活美學形而下的反思[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李昌舒;;論中古時期出處思想的演變及其審美意蘊[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宛小平;;金岳霖《知識論》中的美學思想初探[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徐大威;;試論審美形態(tài)的特定性——審美形態(tài)及其相關易混概念辨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閻國忠;;中國美學缺少什么?[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黃南南;;生命本體的反省與憂慮——中國古代惆悵審美范疇研究提綱[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張節(jié)末;中國美學史研究法三題[N];光明日報;2001年
2 李麗;宗白華的“散步”方式[N];文藝報;2001年
3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鄧軍海;美育三階:善感、趣味與境界[N];光明日報;2010年
4 趙勇;審美文化與消費文化[N];中國文化報;2009年
5 閻國忠;中國美學缺什么?[N];中國藝術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進進;宗白華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5年
2 唐善林;鄧以蟄美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耘;唐代美學范型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田春;審美知覺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晨;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意象”、“意境”概念的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2 孫民;禪宗思想的美學解讀[D];山東大學;2005年
3 林青松;審美的弱化[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馬兆杰;味美論要[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5 薛榮莉;徜徉在學術與人生的詩意境界[D];暨南大學;2002年
6 張愛武;宗白華生命美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黃昊;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審美活動初探[D];復旦大學;2011年
8 于德清;智與美的協(xié)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李娜;中國古典美學“味”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藺熙民;生命節(jié)奏——宗白華美學的形上感型[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本文編號:24869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8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