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爾庫塞的“新感性”
[Abstract]:The "new sensi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parts of Marcuse's aesthetic thought.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base of philosophy, the source of though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art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makes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world,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new sensibility is different from the so-called sensibility of the former.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重慶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
【分類號】:B83,B8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文杰;馬爾庫塞審美哲學論綱[J];唐都學刊;2005年01期
2 趙仁偉;“審美烏托邦”:馬爾庫塞的文藝政治學[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鄧紹秋;馬爾庫塞的新感性理論與禪宗美學[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4 朱士群;馬爾庫塞的新感性說與新左派運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5 汪玉柱;;面向現(xiàn)實的批判——論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J];語文學刊;2009年14期
6 蘇平富;;技術(shù)理性: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馬爾庫塞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J];江漢論壇;2006年09期
7 肖建華,吳小印;論馬爾庫塞對審美主體性的開掘[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8 譚容培;劉永勝;;生命本然與審美存在之思:馬爾庫塞新感性實質(zhì)[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2期
9 胡健;;愛欲解放與審美之維——論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段虹;;理性批判與感性復歸——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及當代意義[J];北方論叢;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楊;;具體性的追尋——讀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2 呂曉明;;“異化”概念辨析及演變[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黃皖毅;;單向度的人與人的全面發(fā)展——馬爾庫塞和馬克思人學思想比較研究[A];人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shè)工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guān)于人的基本觀點研究”子課題研究[C];2007年
4 吳國強;;心血管變異性與壓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A];中國生理學會2002年生理學新進展研討會和計算機實驗信號處理技術(shù)講習班資料匯編[C];2002年
5 馬新國;;主體性、異化與文學藝術(shù)——評赫·馬爾庫塞美學觀[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周憲;;審美現(xiàn)代性的四個層面[A];探尋美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7 石文年;;馬爾庫塞美學的功能論和異化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夏光明;曲芬;崔恩博;王紅旗;郭靜霞;鮑春梅;姜素椿;;泌尿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特點及對抗生素的敏感性[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9 張榮;;先驗想象力——感性與知性的共同根[A];康德哲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紀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李本洲;;論馬爾庫塞對單向度科學思維的批判——兼與馬克思科學觀比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崔衛(wèi)平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新感情與新感性[N];經(jīng)濟觀察報;2011年
2 上海社會科學院 沈大明;馬爾庫塞:用美學的批判救治西方文明弊病[N];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姜興 劉秀;曲美:讓品牌具有文化感性和靈魂[N];中華建筑報;2002年
4 文字 劉妍;Paco Rabanne塑造自信感性新女性[N];中國服飾報;2006年
5 高文衡;令人矚目的“少女”感性[N];中國婦女報;2004年
6 李路;明基的“懶人謀略”與“感性行銷”[N];經(jīng)理日報;2003年
7 王澤應;今天,,我們還要不要道德敏感性?[N];中國教育報;2004年
8 本報駐京記者 林楚方;朱光磊:不能感性地看待公平問題[N];南方周末;2003年
9 本報記者 張紅玫;溫景濤:感性、形象的營銷方式最有效[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10 本報特約記者 石曉芳 ;嚴介和的“方與圓”[N];財經(jīng)時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曉麗;馬爾庫塞批判的理性與新感性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2 許勇為;馬爾庫塞的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梅麗;作為解放手段的文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張濤;諾曼·梅勒的存在主義及其前期小說主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陳全黎;現(xiàn)代性的美學話語:批判理論與實踐美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鄭春生;馬爾庫塞與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邱忠文;勞動、愛欲、自然與藝術(shù)[D];復旦大學;2011年
8 李震;從認識論到生存論的感性及其審美意義[D];復旦大學;2004年
9 李蓉;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身體闡釋[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孫潯;走向技術(shù)民主和文化多元[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永勝;馬爾庫塞新感性審美理論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代洪寶;技術(shù)社會的批判與希望[D];蘭州大學;2011年
3 張旭;馬爾庫塞“新感性”思想探析[D];吉林大學;2012年
4 陳義新;馬爾庫塞單向度理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元;馬爾庫塞與哈貝馬斯的科學技術(shù)思想比較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6 馬靜;馬爾庫塞技術(shù)理性批判的價值意蘊及當代意義[D];燕山大學;2010年
7 李劍鳳;從單向度的人走向總體的人[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華強;試論馬爾庫塞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批判[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謝珊珊;馬爾庫塞論新感性的解放[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期玉;馬爾庫塞人本主義批判理論評析[D];湘潭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4552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5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