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性語境中的“藝術的終結(jié)”——黑格爾的診斷
[Abstract]:Hegel believes that art is a phenomenon of the past for us modern people, and it has been replaced by philosophy. This judgment consists of three contradictory propositions: classical and romantic, poetry (art) and philosophy, 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 Finally, it is a question of modernity, that is, how to overcome the division of consciousness to achieve "spiritual reconciliation". As a kind of modernity experience, the narrative of "the end of Art" has not yet come to an end.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B83-0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現(xiàn)象學的解析與重構[J];開放時代;1999年02期
2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3 高新華;論以人為本司法觀的理論基礎——從新憲法修正案談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李鳳鳴,王為東;皇權政治與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張傳開,余在海;本體論的爭論與實踐范疇的深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6 陳愛萍;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演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楊立江;大學生道德人格建構芻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胡文木;論法治與人性——兼論“人性惡”理論之得失[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管在高;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中介組織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10 杜家貴;歷史主體的能動性與受動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景海峰;;中國文化形象的世紀性轉(zhuǎn)折[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二)[C];2004年
2 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倫理反思[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五輯)——2006國際儒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吾淳;;由精英而大眾:荀子與孔孟倫理思想之別及其意義[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五輯)——2006國際儒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寇鵬程;作為審美范式的古典、浪漫與現(xiàn)代的概念[D];復旦大學;2004年
2 叢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3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力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4 楊偉東;行政行為司法審查強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5 陳章樂;社會主義法治化初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張軍;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7 鐘愛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權力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8 劉君栩;資本與生產(chǎn)力關系的哲學審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周邁;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的存在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葛明珍;論權利沖突[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宏輝;民事起訴權保障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2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3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李斌;有關合同法中顯失公平規(guī)則的探討[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5 王耘;論阿多諾否定美學的涵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蔡書貴;實踐性道德主體的建構與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7 姚亮;愛默生與美國民族文學進程[D];蘇州大學;2001年
8 王志軍;從馬克思早期對宗教的批判看哲學的根本變革[D];黑龍江大學;2001年
9 高巍;英美法三國行政訴訟制度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10 孫麗巍;“主體性”視野下的康德、克羅齊美學思想[D];黑龍江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卷首語[J];當代藝術;2011年01期
2 陳寧;;日爾曼歷史傳統(tǒng)與德國古典美學的整體觀[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6期
3 成窮;;美感與靈性——美感性質(zhì)新解(上)[J];藝術·生活;2001年04期
4 徐曉軍;;論美學中語言問題[J];黑河學刊;2011年07期
5 劉旭光;;“審美”不是“藝術化”——關于“審美”的沉淪與救贖[J];文藝爭鳴;2011年13期
6 白福亮;;關于美——美學定義綜述[J];大眾文藝;2011年14期
7 劉舉;;消費語境下的身體解放與審美救贖[J];北方論叢;2011年04期
8 蔡福軍;;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孫紹振[J];東吳學術;2011年03期
9 樊文春;;美從何處尋——對生活美學形而下的反思[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11年04期
10 張世英;;審美意識的三重超越——再論美在自由[J];哲學分析;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偉;;馬克思主義視野:人類美學論綱[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劉泰然;陳雪;;圖像意志與時間意識:對一種“看的方式”的梳理與分析[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徐書城;;《美學大綱·序》[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4 張偉;;類美學論綱[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陸曉光;;《資本論》的結(jié)構藝術與馬克思的美學實踐[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6 朱存明;;《手稿》與中國美學問題[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宛小平;;朱光潛美學思想的當代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李應龍;;文化美學視野與中西方古典美學批判[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qū)W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9 宛小平;;莊子美學和謝林藝術哲學的比較——兼談哲學和美學關系的幾種典型樣式[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李秋群;;西方語境下對莊子的美學誤讀[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岳健;席勒的沖突論與黑格爾的沖突論[N];文藝報;2007年
2 趙強;反美容之沖擊與進化[N];中華讀書報;2007年
3 錢競;一位在左翼營壘中具有獨立個性的美學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高建平;“和諧美”思想的發(fā)展與當代中國美學的選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5 白蘭;魅力哲學[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5年
6 廈門大學中文系 楊春時邋劉連杰;建立健全的身體美學[N];光明日報;2008年
7 ;三看朱光潛的美學思想[N];解放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謝穎;美從何來?[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9 武漢大學 嚴澤勝;欲望、身體、性別表演[N];社會科學報;2004年
10 高建平;“和諧美”思想與社會理想[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弓;歷史視野中的實踐美學[D];復旦大學;2007年
2 傅松雪;美在生成:時間美學導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黃健云;“特殊”與美感[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趙千帆;從哲學到美學:阿多諾摹擬概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5 張穎慧;伽達默爾審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高金嶺;論朱光潛對西方美學的翻譯與引進[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鏵;自然美:從康德、黑格爾到阿多諾[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朱鵬;朱熹與黑格爾:“歷史世界”、哲學思想及美學思想之比較[D];新疆大學;2008年
3 岳鳳;19世紀中后期德國悲劇美學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4 董濱宇;天才觀:康德、席勒與德國浪漫派[D];黑龍江大學;2006年
5 王廣州;生活世界的審美恢復[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崔德博;鄧以蟄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斌;反叛,,還是沉淪?[D];新疆大學;2008年
8 王進;自我的轉(zhuǎn)化與審美主體的生成[D];貴州大學;2006年
9 唐圣;論美學與哲學的邊界[D];新疆大學;2007年
10 安佰鴻;席勒的自由觀念和美育思想[D];山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329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3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