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關懷與問題意識:中國當代美學發(fā)展的出路
[Abstract]:The pursuit of modernit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eory,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aesthetic practice are the four motives or four orienta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has gone through the course of nearly 30 years in the restraint and tear of the four major forces, and has formed a complex and changeable pattern of pluralism and coexistence. " The coexistence of pluralism may not only be a sign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research, but also a sign of the deadlock and predicament of aesthetic research, which depends on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ty can form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aesthetic research at present is the deviation and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aesthetic practice. The reason for this problem is objectively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mode dominated by "external seeking". Subjectively, it is the abnormal academic mentality caused by such academic thoughts as "taking advantage", "universalism", "utilitarianism" and so on. 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 l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realistic concern"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created by the theory, and promoting the aesthetic theory research to change from the innovation mode of "external seeking" to the "independent" one.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6BZW008
【分類號】:B83-0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汶成;;強化中國當代美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J];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2 余開亮;中國當代美學發(fā)展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2004年07期
3 丁為祥;從思潮崛起的問題意識看理學探索的重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許共城 ,章斌 ,張節(jié)末 ,潘知常 ,陽曉儒;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的出路[J];學術論壇;1991年02期
5 洪艷;;美學的“問題意識”式教學模式初探[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年08期
6 李世濤;和而不同 共生共榮——從20世紀美學討論展望新世紀美學的發(fā)展[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鄒華;;中國當代美學的深層結構[J];學術月刊;1990年08期
8 伍方斐;;國內(nèi)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研究的學術史反思[J];學術研究;2009年06期
9 安靜;;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在北京召開[J];哲學動態(tài);2010年12期
10 王柯平;中國當代美學的困惑與轉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才剛;;論理學的主要問題意識[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李志宏;;60年來美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科學化闡釋——認知美學概述[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尉蔚;;生理學教學中的問題意識及其作用評價[A];中國生理學會第七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4 戴冠青;陳志超;;“主體間性”美學理論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顧蓓麗;;科學活動中幼兒問題意識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A];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實踐和探索[C];2009年
6 創(chuàng)新教育課題組;;增強問題意識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7 劉萍;李秀普;;醫(yī)學期刊編輯的問題意識及其培養(yǎng)[A];編輯工作論叢[C];1997年
8 王利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9 朱小闖;;沒有問題就沒有學習——淺談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宋進;;略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A];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光華;編輯要有“問題意識”[N];中華新聞報;2007年
2 葉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副研究員);“德國學”建立的若干原則問題[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3 王會芹;淺議低年級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N];濟寧日報;2009年
4 金一南;強烈的問題意識[N];學習時報;2010年
5 劉震;新的視角新的問題意識[N];中國教育報;2004年
6 樊星 王宏圖 武新軍 陳峻俊;問題意識:讓學術驚醒[N];社會科學報;2003年
7 王永保 澤州縣周村中學教師;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推進主體教學[N];太行日報;2011年
8 徐州市賈汪區(qū)文教體局教研室 張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5年
9 樟樹市觀上鎮(zhèn)曹溪小學 聶志猛;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N];宜春日報;2011年
10 吳立中;理論創(chuàng)新需要面向現(xiàn)實的問題意識[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繼紅;論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向度[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2 胡友峰;康德美學中自然與自由觀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 謝進杰;刑事審判對象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4 周維山;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與中國當代美學[D];山東大學;2007年
5 朱壽興;美學的實踐、生命與存在[D];四川大學;2005年
6 司成勇;從“學答”走向“學問”[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額爾敦;《江格爾》美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石長平;劉綱紀實踐本體論美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孫利軍;作為真理性內(nèi)容的藝術作品[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10 肖向明;“幻魅”的現(xiàn)代想象[D];中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文堅;高中政治學科研究性學習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鮑海峽;語文教育中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養(yǎng)策略[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3 姜雪;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唐成亮;探究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文廣;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叢煥英;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蔡雪妹;中職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綜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俠;高職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武玲;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亓云;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957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9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