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美學詩性化特征的理論辯護
[Abstract]:Ancient China has always talked about aesthetics in a sentimental and poetic way, which leaves the impression that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lacks logic and systematicness. In fact, according to Locke's division of "the first nature" and "the second nature" of things, "beauty", as a non-deterministic feature of existence, cannot be verified by an empirical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lthey's research methods of "spiritual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 aesthetics, as a "spiritual science", can not adopt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og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Heidegger's different ways of saying "being" and "being",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can not be described by the method of logical definition. As a result, some people in the West have realized that they should adopt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modes of speech to "beauty" and "aesthetics", which has foun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 poetic express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It shows that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re not shortcomings, but show it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and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友峰;論審美經(jīng)驗中的“距離”問題[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劉克;;漢代畫像石中的佛教環(huán)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3 趙光旭;;詮釋學與華滋華斯的“化身”詩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陶清;究竟應(yīng)當以怎樣的歷史觀指導我們的研究——兼與蔣大椿教授討論[J];安徽史學;2004年04期
5 程穎;;對電腦藝術(shù)的幾點認識[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6 蒯群;;荷爾德林詩觀淺論——兼析其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現(xiàn)狀的啟示[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趙詩華;;簡論海子詩歌中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0期
8 趙涵;;后現(xiàn)代的滑稽戲——論網(wǎng)絡(luò)時代的戲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9 莊瑋;;闡釋學視野下的《錦瑟》賞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黎志萍;;哲學解釋學對譯者地位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美生;;姚鼐散文藝術(shù)論新解——“以詩為文”論桐城派[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帥;;比較孔子的“憂”與海德格爾的“憂”及在教育上的現(xiàn)實意義[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朱軍;;網(wǎng)絡(luò)和家鄉(xiāng)——網(wǎng)絡(luò)時代的存在論淺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4 朱軍;;讓紀錄道說——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語言本體論觀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5 葛舒荃;;從海德格爾的角度看保護自然美的實踐選擇[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6 楊慶隆;;全球化背景和中國的“原生態(tài)文化”語境[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7 胡昆;;旅游美學學科及其研究動態(tài)分析[A];旅游學研究(第五輯)[C];2010年
8 趙光旭;;華茲華斯自然觀的存在主義特征研究[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9 張玉榮;;自在自然的“遺忘”——生態(tài)危機根源的哲學探析[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10 張再林;燕連福;;從經(jīng)驗到體驗: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徹底經(jīng)驗主義轉(zhuǎn)向[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祁光祿;《中國古典美學史》評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思維方式及其現(xiàn)代意義(下)[J];求是學刊;2001年02期
3 李穎;淺論中國古典美學中的“雅”范疇[J];現(xiàn)代哲學;2001年04期
4 杜寒風;《中國古典美學舉要》[J];文藝研究;2002年04期
5 李文;貴乎天者,忘乎天者也——評《劉熙載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終結(jié)》[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鄧桂英;從"意境"范疇看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征[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至上追求[J];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04期
8 鄧三好;;淺談中國古典美學的理論困境[J];消費導刊;2006年11期
9 李高杰;;中和與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的構(gòu)成[J];電影評介;2007年14期
10 劉成紀;;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身體及其映像[J];文藝研究;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2 劉桂榮;;回顧與反思——中國古典美學現(xiàn)代性建設(shè)十年[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A];城市文化與藝術(shù)審美[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吳建民;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N];北方經(jīng)濟時報;2003年
2 宋永琴;饗思想盛宴[N];光明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聰發(fā);中國古典美學清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顯超;論“游”——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2 周冰;論中國古典美學的潛性范疇“忘”[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趙彥輝;中國古典美學之“空”范疇研究[D];暨南大學;2013年
4 程一聰;中國古典美學“諧”現(xiàn)象探微[D];復旦大學;2010年
5 劉金玲;中國古典美學基本特征的現(xiàn)代闡釋[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新嶺;中國古典美學“象”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建玲;中國古典美學中“游”的美學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娜;中國古典美學“味”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婷婷;中國古典美學中“拙”的美學闡釋[D];暨南大學;2013年
10 何世劍;中國古典美學“麗”范疇論[D];南昌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218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2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