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學中的“假”、“偽”、“丑”觀念辨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the opposite of "true" is "false", that is, treachery, cunning, not "fake", "fake" has another positive significance. "ugliness" is not absolutely opposite to "beauty", the ugly and evil person who has the intention to be evil, the ugly person who faces with the beauty and the ugly person who is "unintentional but evil" has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judge the false and to judge the ugliness dialectically. We should not deny that the "fake" is created by some people, but it conflicts with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that shows the true temperament of the person. There is a metamorphosis between beauty and ugliness that "meets with impermanence". Related to people's different love and evil feelings.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B83-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靳琦;王琦;;中醫(yī)“治未病”說略[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年11期
2 史鴻文;走向生命優(yōu)存論美學[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3 徐慶年,王達敏;錢鐘書與休謨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陳祥明;論科學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5 王金龍;生活經驗轉化為審美經驗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6 李劍;論比較教育的目的性與審美性[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陳吉猛;新時期文學理論的審美主義傾向論略[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錢玉婷,黃佳;音樂藝術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韓虎林;美學視野中的英語修辭[J];池州師專學報;1994年01期
10 鄒巔,肖玉林;《橘頌》、《彈歌》與詠物詩的創(chuàng)格[J];湘南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姜建紅;;《漢語大詞典》釋義以今律古現(xiàn)象札記二則[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張錦瑤;;由《詩經》言志傳統(tǒng)論馬致遠戲曲抒情化[A];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3 王碩民;;漢儒說《詩》情志關系的哲學闡釋[A];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4 羅斯寧;;論辛棄疾詞中菊花和鷗鳥的意象[A];2003中國上饒辛棄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李av本;;以屈原為例:西方浪漫主義闡釋的有效性問題[A];中國楚辭學(第六輯)——2000年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6 陳立柱;;說“國必依山川"[A];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逄金一;身體理論視域中的秦漢女性美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任真;論中國當代的《毛詩·大序》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熊輝;五四譯詩與早期中國新詩[D];四川大學;2007年
4 鄭慧霞;盧仝研究(Ⅱ)[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丹凌;蘇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郝永華;作為表征的文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梁英;大眾敘事與精神家園[D];四川大學;2007年
8 朱國昌;晚清狹邪小說與都市敘述[D];上海大學;2007年
9 顧瑞榮;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達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璜生;語言與觀念的嬗變[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申前進;毛澤東軍事思想對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啟示[D];山東大學;2007年
2 程晶晶;韻者,美之極[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3 章慧麗;元代詩學初探[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4 蘇愛梅;《鶴林玉露》的詩學思想及其產生背景[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侯艷;互文性視角下的詩歌意象翻譯[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6 李云海;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析論[D];山東大學;2007年
7 沈靜;當代大學生的需要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曉曉;從中國人物畫的發(fā)展看民族審美意識[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素娜;從人地關系角度看夏朝的興衰[D];湘潭大學;2007年
10 元君玲;對本雅明“光暈”理論的思考[D];南昌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為祥;“四句教”與王學三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2 張毅;苦難中的探索與抉擇——論加繆文學作品的思想軌跡[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3 龔群;歷史合理性與道德合理性:背反與統(tǒng)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4 張應中;論三個流氓無產者[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5 鄭少珍;孟子“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之比較[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6 程黨根;維科歷史哲學評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7 梁建民;莊子美學思想三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8 茍小泉,劉之靜;試論中西善惡觀的差異[J];延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9 李覲;正確認識道德之“惡”的歷史作用[J];淮陰工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10 楊云紅,申勁松;找回失落的靈魂——《蠅王》新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鄒琳;;薇依論惡的概念——以“愛國主義”為例[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寇愛林;心向上帝的旅程[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賀文峰;張載人性論簡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建華;碎片:存在的證明[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楊偉芳;叔本華善惡觀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李海平;別爾嘉耶夫善惡觀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劉常青;論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性[D];山東大學;2006年
6 朱云飛;儒家和基督教關于惡的來源及其消除的思想之比較[D];安徽大學;2006年
7 李勤勇;論愛默生的性善論[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8 琚亮;惡與罪的生成辯證[D];浙江大學;2008年
9 宋文博;全能與惡[D];浙江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345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3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