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研究
[Abstract]:Yuan Mei's life form is an aesthetic ecological existence, and his thought is ecological existentialism.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theme of his works i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is admiration for the mysterious power of nature, that is, the reenchantment of nature. Yuan Mei holds a heart of love and compassion towards animals and plants in nature. This kind of ecological sympathy has become the most basic form of expression of his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
【作者單位】: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
【分類號】:B83-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禮文,龍則霖;西方科學家視野中科學與宗教的關系[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黃健,王東莉;科學理性的人文反思[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10期
3 曹志平;科學與宗教關系的三個層次[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10期
4 秦裕華;關于科學前沿若干問題的哲學思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06期
5 王海明;自然內在價值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6 張燕伶;;從“格致”論看朱熹的科學理性精神[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左勇;錢兆華;;“李約瑟難題”研究述評[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8 崔偉奇;;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科學與宗教的關系[J];學術研究;2006年02期
9 烏杰;學習和推廣馬列主義系統(tǒng)思想——兼論哲學理論創(chuàng)新[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2001年04期
10 孟建偉;科學與人文的價值關聯(lián)[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宇鵬;科西克《具體的辯證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宋超;建國初期中蘇農業(yè)科學技術合作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3 陳翠芳;科技異化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7年
4 盛國軍;環(huán)境倫理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5 潘建紅;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與道德教育重建[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辛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匡安榮;“道法自然”與經濟自由——一項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8 楊頡慧;西漢前期黃老學說下的法律思想與法治實踐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9 劉文良;生態(tài)批評的范疇與方法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10 聶強;生態(tài)重建中的財政補貼制度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文菊;對朱熹格致之學的辯證審視[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2 羅萍;從哲學思維角度思考“李約瑟問題”[D];南昌大學;2008年
3 鄭晨;懷特海過程哲學中的新形而上學[D];山西大學;2007年
4 邱德明;論懷特海的“現(xiàn)實體”[D];黑龍江大學;2007年
5 李玉蘭;論道家生態(tài)思想與當代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協(xié)同[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6 劉寶福;懷特海事件理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7 甄艷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留學政策的演變及對策思考[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8 趙秀文;從實體思維到關系思維[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9 毛果;數(shù)學對笛卡爾哲學和斯賓諾莎哲學的影響[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10 孫戩;論道德的人性本質[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揚;袁枚與廣西[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2 單錦珩;;簡論袁枚選詩——讀《隨園詩話》[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3 張士魁;;有感于袁枚改詩[J];江蘇教育;1983年08期
4 鍾賢培;論袁枚的反理學思想及其詩文創(chuàng)作[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5 田春效;;袁枚在沭陽[J];傳媒觀察;1984年05期
6 曾一書;袁枚《祭妹文》中的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5年04期
7 張子才;讀袁枚《祭妹文》札記[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85年02期
8 李家驤;袁枚的作者修養(yǎng)論[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5年S2期
9 吳宗海;試論袁枚《續(xù)詩品》對寫作理論的貢獻[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85年02期
10 李家驤;《說詩菅蒯》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進國;;困惑中的建構——“理一分殊”說的形成及形上拓展[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2 張明富;;論明清商人的文化素質[A];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3 袁枚;;白鹿洞書院[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4 霍松林;;何金銘《樂在傻等》序[A];杜牧文學成就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朱睦卿;;袁枚筆下的徐霞客——讀《子不語》“徐崖客”篇[A];徐霞客在浙江·續(xù)二——徐霞客與越文化暨中國紹興旅游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錢惠霖;;清茶怡情[A];茶與健康生活主題征文選[C];2004年
7 殷春梅;;清盛期四大詩論家對李白詩的品評[A];中國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翟耀文;;讀《隨園詩話》隨筆[A];世界漢詩協(xié)會2006年工作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陳麗萍;;為什么你不流淚,我的孩子?[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10 李小玲;;徽州文化人程晉芳[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許蘇民;也談清學史:思想與思想家[N];光明日報;2000年
2 李盛仙;珍藏菜單情趣濃[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3 郭蓁;不一樣的女性世界[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4 山海夫;讀《隨園詩話》[N];重慶日報;2001年
5 王佐邦;山影開花與詩詞創(chuàng)作[N];解放日報;2001年
6 徐升陽;中醫(yī)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1年
7 蘭殿君;“青藤門下走狗”之名源于誣謗[N];北京日報;2002年
8 李盛仙;名人與園林[N];中國特產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李凌俊;蔡瀾:真誠自在寫人生[N];文學報;2002年
10 魏天真;誰在攪女性主義的渾水[N];中華讀書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林香娥;盛衰之際—乾隆后期士人思想動態(tài)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2 許雋超;黃仲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然;乾隆三大家詩學比較[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沈玲;袁枚詩學思想述論[D];揚州大學;2005年
5 溫秀珍;張問陶論詩詩及其詩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張仲謀;清代宋詩師承論[D];蘇州大學;1997年
7 程美華;孫原湘詩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平;王文治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秀霞;從“性靈”到“尊情”[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馮運軍;袁枚“性靈說”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3 曹柯新;論袁枚的思想及創(chuàng)作[D];蘇州大學;2001年
4 鄭艷玲;公安三袁與袁枚性靈說的比較研究[D];新疆大學;2002年
5 周新道;袁枚文論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劉希;論袁枚的人生哲學及文學觀念[D];四川大學;2002年
7 張麗華;論袁枚的性靈散文[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8 趙波;析袁枚論“性情”[D];西北大學;2004年
9 車振華;論袁枚散文[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封萬超;春墨寫性靈[D];山東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852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8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