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美學”批判與“超越性美學”重建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there is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and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 The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affirms the popular culture, advocates the aesthetic to return to daily life, and establishes the" new aesthetic principle "with the essence of sensibility and happiness, while" transcendent aesthetics "advocates that aesthetics transcends daily life. The aesthetic criticism of popular cul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Modernity is divided into secular modernity and reflective modernity, secular modernity is reduced to perceptual alienation,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belongs to reflective modernity, which is a critique of secular modernity. Therefore, we should absorb the reasonable factors of postmodernism and reconstruct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adopt a dialectical attitude towards popular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affirm its rationality and admit that "daily life aesthetic" is rich and beautify people's lives;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be alert to perceptual alienation and adhere to the transcendence of aesthetics. Carry out aesthetic criticism of daily life and construct elite culture.
【作者單位】: 華僑大學;廈門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B8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周憲;;“后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楊春時;;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學本質(zhì)言說之可能[J];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01期
3 王德勝;視像與快感——我們時代日常生活的美學現(xiàn)實[J];文藝爭鳴;2003年06期
4 魯樞元;評所謂“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審美日常生活化”的價值取向析疑[J];文藝爭鳴;2004年03期
5 楊春時;開展日常生活的審美批判[J];文藝爭鳴;2005年02期
6 陶東風;;文學的祛魅[J];文藝爭鳴;2006年01期
7 劉悅笛;;藝術(shù)終結(jié):生活美學與文學理論[J];文藝爭鳴;2008年07期
8 劉悅笛;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試論“生活美學”何以可能[J];哲學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樊慶彥;;論《聊齋志異》的娛樂功能[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2 王澤慶;;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jié)合——胡適文學思想中的跨學科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李濤;;從美學的新視野到泛審美的理解——中國審美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汪德寧;;日常生活如何審美化?——由鮑德里亞的“超美學”看“日常生活審美化”之爭[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唐芳云;張移祥;;從“韓劇熱播”看日常生活審美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6 王聰益;;消費時代的詩歌與大眾文化產(chǎn)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7 羅寧;;中國當代行為藝術(shù)的美學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8 張松鶴;;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合理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9 秦桂平;;文學批評的標準之思——從“文學性的擴張”談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夏澤安;;論當代審美文化語境中的美育[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蔣繼華;;宜:李漁美學思想中的重要范疇[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潘欣敏;;身體美學視野下的劉謙“魔術(shù)熱”現(xiàn)象思考[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萬娜;;現(xiàn)代性作為文學理論研究的一個視角[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4 陸揚;;文藝學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轉(zhuǎn)向[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何衛(wèi)平;;伽達默爾為何批評接受美學?[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6 戴冠青;;本世紀初文學理論建設(shè)審視[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shè)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形態(tài)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guān)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廖述務(wù);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lǐng)域[D];西南大學;2011年
8 孟欣欣;大眾文化視野下現(xiàn)代體育的視覺化生存[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9 宮銘;經(jīng)驗和語言——實用主義文學理論轉(zhuǎn)型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10 叢坤赤;林語堂生活美學觀念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徐亞娟;高校公共藝術(shù)教育中德育滲透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高島;論索爾·貝婁短篇小說中的敘事倫理[D];湘潭大學;2010年
4 周佳;新時期以來文學審美論的嬗變及其反思[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英;獨具匠心的讀者召喚結(jié)構(gòu)[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孟繁中;視覺文化時代的中國審美文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呂建秋;“日常生活審美化”語境下的設(shè)計藝術(shù)體現(xiàn)[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崔妮;論伊瑟爾的閱讀理論及其深化[D];西北大學;2010年
9 劉國棟;青年女性的瑜伽修習[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史修竹;五味調(diào)和的審美功能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2 余虹;文學的終結(jié)與文學性蔓延——兼談后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任務(wù)[J];文藝研究;2002年06期
3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社會學的重建[J];文藝研究;2004年01期
4 王德勝;視像與快感——我們時代日常生活的美學現(xiàn)實[J];文藝爭鳴;2003年06期
5 程光煒;姿態(tài)寫作的終結(jié)與無姿態(tài)寫作的浮現(xiàn) 新世紀文學讀記[J];文藝爭鳴;2005年04期
6 李建軍;是高峰,還是低谷——評長篇小說《秦腔》[J];文藝爭鳴;2005年04期
7 王兆勝;折翅與墜落——談周濤近期散文的價值迷失[J];文藝爭鳴;2005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龍霞;從文化內(nèi)容的構(gòu)成看先進文化的發(fā)展[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李金蓉;當代中國多元文化的沖突與互補[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李道全;;《千杯不醉》:消費社會中的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J];電影評介;2007年10期
4 閆巖;;兩個錯位和一點寬容[J];華商;2007年22期
5 趙雯雯;張偉;;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兼論大眾文化的崛起和精英文化的選擇[J];青年文學家;2009年09期
6 呂佳;;大眾文化語境下精英文化的發(fā)展策略[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09期
7 羅小青;;大眾文化的辯證法[J];前沿;2010年01期
8 李朝陽;;大眾文化潛在的先鋒性之理論探究[J];前沿;2011年03期
9 彭勛;;“大眾的避趨”——知青作家的城市文化選擇[J];文教資料;2007年05期
10 吳建良;;中國大眾文化的興起與文化結(jié)構(gòu)的變遷[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明俊;;大眾文化與中國先進文化發(fā)展方向[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C];2003年
2 王向峰;;遼海講壇第二講 大眾文化的根性與易境之改塑[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4——遼海講壇·第二輯(文學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鄧小平理論引導大眾文化健康發(fā)展[A];“鄧小平理論與21世紀中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劉艷雪;;從消費文化中構(gòu)建積極的大眾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叢書策劃為例[A];編輯文化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2009年
5 楊曉;;當代公共藝術(shù)的發(fā)展與城市大眾文化[A];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03/2004]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劉曉毅;;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shù)的現(xiàn)代主義特征[A];2005年當代藝術(shù)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吳曉都;;列寧與20世紀大眾文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代迅;;我國大眾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觀論析[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郭_g;;大眾文化語境中的三國文化[A];水滸爭鳴(第十輯)[C];2008年
10 李瑋;;大眾傳媒與俄羅斯文化、語言的大眾化[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N];文匯報;2010年
2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李德順;怎樣理解文化的“雅”和“俗”[N];浙江日報;2008年
3 唐際齊;文化精英:“大眾化”還是“化大眾”?[N];北京日報;2007年
4 鄒廣文;大眾文化與當代[N];學習時報;2001年
5 楊寧舒;筆隨時代的肖復興[N];黑龍江日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與大眾文化一起喝下午茶[N];中華讀書報;2001年
7 本報記者 王光明;缺乏文化消費會令人精神空虛[N];深圳商報;2007年
8 彌生;塑造大眾文化品格[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9 李龍;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眾文化[N];今日信息報;2007年
10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李德順;“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辨[N];北京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欣欣;大眾文化視野下現(xiàn)代體育的視覺化生存[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2 金民卿;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簡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3 黃品嘉;論文化產(chǎn)業(yè)精英的文化品格養(yǎng)成[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4 于冬云;厄內(nèi)斯特·海明威與現(xiàn)代性的悖論[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陸敏;文藝學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分層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6 謝中山;全球化語境中當下中國文學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王亞南;中國語境下的消費主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傅守祥;歡樂詩學: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像[D];浙江大學;2005年
9 徐建;當代中國文化生態(tài)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楊亮;淄博民間工藝文化與當代產(chǎn)業(yè)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光文;評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2 孟凡浩;大眾消費社會下的文化轉(zhuǎn)型[D];中國傳媒大學;2006年
3 易雙雙;中國電視娛樂節(jié)目發(fā)展及其文化嬗變[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陳華;大眾文化與民間文化關(guān)系中的童謠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5 劉紅;精英主義立場:從文化的視角解讀納博科夫小說《洛麗塔》[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綦亮;《到燈塔去》的文化批評[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鄭寧;海巖創(chuàng)作的大眾化傾向[D];吉林大學;2007年
8 張文鋒;大眾文化與都市類報紙的新聞傳播[D];新疆大學;2007年
9 柴鳳品;二十世紀初中國大眾文化論爭的反思[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10 路紅芳;物化時代的文化困境[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818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8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