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的生態(tài)學時代:問題與意義
本文選題:生態(tài)美學 + 問題域; 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摘要】:美學的生態(tài)學時代的來臨 ,已經為多種文化表征的出現(xiàn)所決定 ,也由此呈現(xiàn)出深刻而又豐富的問題性。作為一種嶄新的理論型態(tài) ,生態(tài)美學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擁有的價值立場與理論向度 ,它是從一種新的存在觀的高度思考人與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 ;生態(tài)美學所顯示的問題性 ,還體現(xiàn)了從本體構成方面對美學學科的深刻改造與整合 ,有利于維護美學的完整性 ;另外 ,生態(tài)美學是從“尊重”、“愛護”與“親和”的立場上去建構人類多種關系狀態(tài) ,這對重建美學的存在論根基及詩性智慧、促進美學學科的健康發(fā)展等 ,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Abstract]:The advent of the ecological age of aesthetics has been decided by the appearance of variou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us presents a profound and rich problem. As a new type of theory, the profundity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lies in its value standpoint and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it is to think about th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world from a new viewpoint of being.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also reflects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disciplines from the aspect of ontological composi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aesthetics; in addition,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respec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love" and "affini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a variety of human relation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th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s existential theory and poetical wisdom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disciplines, etc.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06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旭平;建構與解構:主體在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哲學中的命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劉永杰;詹姆遜的后現(xiàn)代文化理論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大眾文化建設的啟示[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謝立中;“現(xiàn)代性”及其相關概念詞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4 王治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后現(xiàn)代主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張踐;實學精神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6 王光榮;后現(xiàn)代之“后”──后現(xiàn)代概念的意義探索[J];北方論叢;2001年01期
7 許曉平;后現(xiàn)代視野中人的主體性的消解與重建[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8 李太平;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的特點及其思想根源[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9 張家軍;后現(xiàn)代主義之于課程研究的意義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10 馮周卓;后現(xiàn)代文化與管理變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李世雁;翟波;;建設生態(tài)倫理淺論——科技倫理的自然與社會走向[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盛國榮;;論技術的社會活動過程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3 李世雁;;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的后現(xiàn)代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4 張踐;;第二十六章 以實學精神克服拜金主義[A];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C];2002年
5 劉國清;;詩歌與治療:論泰德·休斯的自然詩[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鵬;符號化政治——并以文革時期符號象征秩序為例[D];復旦大學;2003年
2 凌宏彬;鄧小平理論研究:一種權變的方法[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溫奉橋;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張恨水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張敢;繪畫的勝利?美國的勝利?[D];中央美術學院;1999年
9 張德昭;內在價值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王衛(wèi)東;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以德治國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立生;民營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2 施敏;論網絡文化與人的現(xiàn)代性[D];廣西大學;2002年
3 杜萍;現(xiàn)代化中歷史悲樂論論爭及其啟示[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周哲;民營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D];湖南大學;2002年
5 謝清果;科學文化及其社會功能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徐俊;后現(xiàn)代主義與自然資源管理[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3年
7 馮玉華;后現(xiàn)代倫理觀及其道德教育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陳雨亭;隱蔽課程中性別不平等的社會學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9 蘇令銀;深生態(tài)學:理論及其超越[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10 張魯川;論共同倫理教育[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強;;生態(tài)美學視野下的中西自然觀[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2 宋薇;;生態(tài)美學、環(huán)境美學與自然美學辨析[J];晉陽學刊;2011年04期
3 李啟軍;胡牧;;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人與自然的關系[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4 李振綱;李娜;;走向荒野:天地之美的現(xiàn)代回歸——羅爾斯頓的生態(tài)美學[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曹立倩;黃智宇;;淺析生態(tài)美學思想在當代社會城市人生存危機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1年12期
6 張鳴;;生態(tài)美感的“和諧”與“整生”[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張鳴;;生態(tài)美感的“和諧”與“整生”[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曾繁仁;;試論生態(tài)審美教育[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代迅;;審美態(tài)度的恰當性:中國當代美學的自然美[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李丕顯;孫琪;;生態(tài)美學偏至論[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王鵬周;;新中國六十年美學研究歷史回顧[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5 郭昭第;;美學的學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谷鵬飛;;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發(fā)生與當代困境[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戴冠青;陳志超;;“主體間性”美學理論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曾繁仁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生態(tài)美學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劉悅笛;“生態(tài)美學”的系統(tǒng)闡釋[N];人民日報;2010年
3 安佰鴻 北京語言大學;生態(tài)美學會通中西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的產生及其意義[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萬蓮子 王瓊;中國生態(tài)美學的意蘊[N];文藝報;2005年
6 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在當代美學學科中的新突破[N];中國文化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李嘯;“意識到生態(tài)之美,是人類的第二次覺醒”[N];衢州日報;2011年
8 彭立勛;生態(tài)美學: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審美視角[N];光明日報;2002年
9 劉成紀;生態(tài)學時代的新自然美學[N];光明日報;2005年
10 吳承篤 徐瑾琪 葉莎莎;西安:探討人與環(huán)境關系[N];中國文化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隋麗;現(xiàn)代生態(tài)審美意識的生成與文本建構[D];遼寧大學;2008年
2 趙鳳遠;莊子生態(tài)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楊文臣;當代西方環(huán)境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李靜;易學思想與生態(tài)美學建構[D];遼寧大學;2011年
5 胡俊;對接與縫合:新方法建構新美學[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超群;生態(tài)美學:個體精神生態(tài)的建構及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瑋;當前國內生態(tài)美學研究中的哲學基礎問題探索[D];延安大學;2010年
3 陶冶;生態(tài)美學主旨與當代人和自然關系的審美建構[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鄧亞梅;希臘神話的生態(tài)美學闡釋[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艷麗;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思想哲學基礎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小云;平衡論生態(tài)美學觀[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7 邵豐;當代視域下的莊子生態(tài)美學思想[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水芬;生態(tài)美學與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的價值倡導及建構[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9 楊玉春;老子思想的生態(tài)美學解讀及現(xiàn)代價值轉換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10 朱艷雯;生態(tài)美學的哲學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960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9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