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的“理”觀念述議
本文選題:理 + 中國美學; 參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摘要】:本文按探源—征實—發(fā)微的順序 ,描述了理范疇的歷史展開及基本涵義 ,評述了中國美學思想史上尚理傾向的得失 ,并對理在藝術中的應有地位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basic meaning of the category of theory in the order of exploring the source, indicating the reality and making small changes, comments on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tendency of reas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and makes a mor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due position of the principle in art.
【作者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玨;思維模式對漢語和英語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石明圓;“雷雨”意象的文化闡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何淑英;;《秀拉》:毀滅與創(chuàng)造并存的隱喻世界[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楊向榮 ,曾瑩;陌生化:悖論中的張力美[J];俄羅斯文藝;2005年02期
5 丁海東;;論兒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義[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張琪亞;隱喻的力量——論民間巫術信仰的重要象征形式[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張琪亞;論民間巫術信仰的符號象征[J];貴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8 孫文憲;語言的痛苦:文學言說的雙重困境[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9 商中;“指事字”于“六書”中之次第[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周光慶;試論從本體論角度研究漢語詞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張?zhí)O;中國出版暢銷書轉型的符號學分析[D];四川大學;2007年
2 陳志杰;文言在外漢翻譯中的適用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書婷;為情感賦形:新詩節(jié)奏與意象的理論與實踐(1917-1937)[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王中;現(xiàn)代小說語言:在權勢與自由之間[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5 王璜生;語言與觀念的嬗變[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6 楊麗娟;原型理論與后現(xiàn)代語境下文學的文化批評建設[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波;審美情境與美感[D];復旦大學;2005年
8 韓雷;神話批評論[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春萍;紅柯小說的生命詩學[D];杭州師范大學;2007年
2 吳冰冰;中國馳名商標的命名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海燕;論蘇格拉底的辯證法[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周艷華;符號與人的本質(zhì)[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5 董傳超;“圖形語言”創(chuàng)意過程中的意象與意念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6 惠河源;《老子》否定詞的現(xiàn)代闡釋[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7 文玲;論詩性語言[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林旺芳;理論與實踐: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云;群氓時代的啟蒙[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10 楊興玉;歷史反思與生態(tài)建構—當代語感理論的認知基礎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勇;朱熹審美思想抉微[J];齊魯學刊;1999年06期
2 陳麗,李馥明;宋代理學官學化原因探析[J];洛陽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3 黎康;論朱子之“理”的內(nèi)在二重性[J];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10期
4 許總;論理學與宋代詩學中的情理關系[J];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01期
5 張志雄;和諧主義的倫理觀——從《朱子家訓》看朱熹的倫理觀[J];南平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6 程勇,宋紅霞,劉月;朱熹論山水田園之樂及其審美思想[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7 范世珍;朱熹和柏拉圖:“理學”和“理念論”思想之比較[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胡家祥;中國美學的“理”觀念述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胡家祥;我國古代情感觀念的演變[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劉艷娟;說“理”[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慧遠;;《朱子語類》“理禪交融"思想探微[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秋麗;胡一桂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彭華;萊布尼茨對儒學與基督教神學的會通[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俊杰;黃宗羲的學術思想史詮釋學思想[D];西北大學;2005年
3 王強;王陽明“致良知”命題的詮釋學思想意義[D];西北大學;2006年
4 張帆;鄭板橋詩詞文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5 陳文波;傳教士詮釋策略下的儒學本體論范疇[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285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2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