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與巴赫金對話理論的關聯(lián)及互動
本文選題:接受美學 + 巴赫金 ; 參考:《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摘要】:接受美學和巴赫金的對話理論都受到了希臘哲學中對話思想的影響,在許多方面有共通之處,具有同源性和家族相似特征。由此,兩者還產生了互動,接受美學與對話理論共同推動了女性主義理論的發(fā)展;ノ男缘挠^點經過巴爾特的闡釋,影響了堯斯。堯斯看到了巴赫金的“狂歡化”對審美快感的肯定作用,并以此超越了阿多諾的否定性美學。通過兩者的互動,美學理論獲得了轉型的啟示。
[Abstract]:Both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Bakhtin's theory of dialogue are influenced by the thought of dialogue in Greek philosophy. As a result,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dialogue theor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t theory. The idea of intertextuality influenced Joss through Barter's interpretation. Joss saw the positive effect of Bakhtin's Carnival on aesthetic pleasure and transcended Adorno's negative aesthetic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aesthetic theory has gained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nsformation.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B83-0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彥,張麗;從接受美學看電視受眾參與[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彭啟福;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與我國教育理念的轉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4 桑農;宗白華美學與瑪克斯·德索之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劉萍;黑格爾與叔本華悲劇理論來源之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6 潘德榮;詮釋學:從主客體間性到主體間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彭啟福;西方詮釋學詮釋重心的轉換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劉立;文本“空白”和文學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潘嘯龍;《離騷》“結構”研究論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聞娛;本雅明技術復制藝術理論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寇鵬程;作為審美范式的古典、浪漫與現代的概念[D];復旦大學;2004年
2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3 孫澤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顧穎;藝術意味的生成[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董嶺;藝術功能論[D];暨南大學;2001年
7 金德三;《莊子》外雜篇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金鵬;符號化政治——并以文革時期符號象征秩序為例[D];復旦大學;2003年
9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10 何明星;《管錐編》詮釋方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霜;文學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譯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 席建彬;回歸與超越[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夏秀;榮格原型理論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王進進;對不確定性的召喚:關于批評闡釋狀態(tài)的分析[D];鄭州大學;2000年
5 劉寧;大眾傳播對時尚寫作和時尚閱讀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1年
6 徐文英;科技翻譯的接受問題[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沈小風;九十年代熱點電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陳源;20世紀90年代文化批評芻議[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丁社教;生產力價值論[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1年
10 馬海燕;馬克思哲學與后現代主義哲學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兵;;接受美學與巴赫金對話理論的關聯(lián)及互動[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郭勇;;試論巴赫金對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批判及其意義[J];長城;2010年12期
3 陳峻俊;;“空白”的召喚——接受美學與傳播學“空白”觀比較[J];社會科學動態(tài);1998年11期
4 陳鋼;雙重視域:接受美學和大眾文化關系解讀[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8期
5 劉云;;接受美學視野下的作者、文本、讀者關系[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5期
6 孫軍,朱煜媚;簡論接受美學[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7 郝勇東;淺析薩特的存在主義美學對接受美學的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婁奕娟;從神到人的超越之路:尼采和巴赫金[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9 拜龍梅;;試論接受美學[J];天府新論;2007年S2期
10 劉義;;試論馬克思生產理論對接受美學的影響[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8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段建軍;;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與他人——審美創(chuàng)造觀簡論[A];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價值哲學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童慶炳;;毛澤東的美學思想三題[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段建軍;;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與他人——審美創(chuàng)造價值觀簡論[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趙強;反美容之沖擊與進化[N];中華讀書報;2007年
2 艾秀梅;世紀初的美學新視窗[N];文藝報;2002年
3 河北社科院 方偉;信息時代拓展“美”的領地[N];社會科學報;2005年
4 曉雨;讀《西方美學論稿》[N];文藝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竇可陽;接受美學與象思維:接受美學的“中國化”[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軍英;試論康德對王國維和巴赫金美學思想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1年
2 曹小南;接受美學中的審美經驗理論[D];蘇州大學;2008年
3 蔡瑞婷;從闡釋學角度對接受美學的再思考[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4 包風蘭;接受美學與文學翻譯[D];西北民族大學;2006年
5 周軍偉;在獨白與虛無之間:巴赫金的生存美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方芳;姚斯接受美學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2年
7 王吉鳳;《樂記》美學思想研究[D];青島大學;2011年
8 涂玉英;姚斯審美經驗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熊曉慶;視界融合[D];武漢大學;2005年
10 戴玉竹;先秦兩漢儒家與古希臘羅馬審美接受論比較[D];黑龍江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195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1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