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講話》的理論生命力
本文選題:《講話》 + 社會主義文藝 ; 參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03期
【摘要】:《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集中體現(xiàn)了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文藝新時代的發(fā)展。它所形成的實踐意識形態(tài)論的思想原則,正確地引導文藝工作者,在文藝實踐中切實解決創(chuàng)作主體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相結(jié)合的根本問題;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揮主體自覺的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把堅持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與遵循文藝審美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融合統(tǒng)一起來,使藝術(shù)形象的真實性與傾向性、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社會價值與審美價值有機結(jié)合,充分反映出革命文藝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的藝術(shù)特色。既要批判脫離生活、脫離群眾、脫離革命文藝實踐“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唯心主義傾向;又要杜絕、反對抹煞文藝的審美特性和規(guī)律的“標語口號式”等錯誤傾向。因此,它對社會主義文藝發(fā)展的指導意義,正在現(xiàn)實的文藝變革中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
[Abstract]:The speech at the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Symposium embodie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Leninist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era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he ideological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ideology formed by it correctly guide the writers and artists,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ombining the creative subject with the life practice of the people in the practi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on this basis, To further bring into play the subject's conscious and dynamic creativity, and to unify the adherence to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the laws of aesthetic cre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so that the authenticity and tendency of the artistic image,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 and the artistic quality can be achieved.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fully reflects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and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criticize the idealism tendency of breaking away from life, from the masses and from the revolutionary literary practice of "art for the sake of art," but also put an end to and oppose the erroneous tendency of "slogan style" which obliterat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refore,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is more and more fully displayed in the realistic literature and art reform.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煌添;淺談文藝的人民性與階級性[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02期
2 劉世昌;文藝的階級性與人民性[J];蘭州學刊;1980年01期
3 孫世華;文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談[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4 雷茂奎;《喬廠長上任記》《喬廠長后傳》創(chuàng)作芻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0期
5 ;編者的話[J];魯迅研究月刊;1980年01期
6 魯微;如何寫社會主義的諷刺喜劇[J];文藝研究;1980年03期
7 ;實行“二百”方針是按藝術(shù)規(guī)律辦事的必由之路[J];文藝研究;1980年04期
8 劉景清;文藝的歌頌與暴露問題——從一九七九年獲獎短篇小說談起[J];社會科學;1980年03期
9 李寧;關(guān)鍵是探討“暴露”的“尺度”——《文藝的歌頌與暴露問題》讀后[J];社會科學;1980年05期
10 曾奕禪;“藝術(shù)是屬于人民的”——學習列寧的文藝論著札記[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孝濟;;試論毛澤東文藝思想在鄂豫邊區(qū)的實踐[A];中原偉業(yè)——鄂豫邊區(qū)抗日民族根據(jù)地建設(shè)學術(shù)討論會、湖北省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及周恩來、劉少奇、李先念和新四軍研討會論文集[C];1993年
2 季世昌;靜智;;瞿秋白與毛澤東文藝思想比較研究[A];瞿秋白研究新探——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1999年
3 張開焱;;政治論詩學的歷史視域[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4 陳仁梁;;用先進文化提高公民素質(zhì)——兼論文化(藝術(shù))館的德治功能 代序[A];不老的長江——第二屆長江沿岸城市群眾文化發(fā)展論壇論文選[C];2001年
5 黃貞進;;群眾文藝精品如何走向大眾走向市場[A];不老的長江——第二屆長江沿岸城市群眾文化發(fā)展論壇論文選[C];2001年
6 陳仁j;;用先進文化提高公民素質(zhì)——兼論文化(藝術(shù))館的德治功能[A];湖北省以德治國與群眾文化理論研討會專輯[C];2001年
7 余林森;;認真學習《講話》 加強和改進黨建工作[A];湖北省以德治國與群眾文化理論研討會專輯[C];2001年
8 朱林飛;;淺談群眾藝術(shù)(文化)館業(yè)務干部的培養(yǎng)[A];荊楚文化與民俗論叢——1997—2001湖北省群眾文化獲獎論文匯編[C];2001年
9 趙曉光;;深入學習研究鄧小平文藝論著 繁榮發(fā)展新世紀社會主義文藝[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林寶全;;關(guān)于社會主義文藝命題的理論思考[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世對 省文化廳;努力推動先進文化建設(shè)[N];安徽日報;2000年
2 中宣部常務副部長 劉云山;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推進文藝隊伍建設(shè)再上新臺階[N];中國藝術(shù)報;2000年
3 記者 李光一;京滬人士盛贊電影《生死抉擇》[N];解放日報;2000年
4 陶東風 王曉生;學術(shù)史書寫的收獲與艱辛[N];中華讀書報;2000年
5 作者單位:省委黨史研究室 聶皖輝;用“三個代表”思想認識黨的歷史[N];安徽日報;2001年
6 李忠杰;正確把握基本綱領(lǐng)與最高綱領(lǐng)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N];北京日報;2001年
7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石仲泉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 李文海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溫樂群 中央黨校教授 鐘國興 $$北京大學副教授 黃南平;八十年歷史經(jīng)驗告訴了我們什么[N];北京日報;2001年
8 記者 尹艷紅;認真學習貫徹“七一”講話精神 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婦女工作[N];中國婦女報;2001年
9 ;充分發(fā)揮婦聯(lián)職能作用[N];中國婦女報;2001年
10 ;生產(chǎn)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N];中國航天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汪振軍;獨立精神的堅守與失落[D];河南大學;2003年
2 趙衛(wèi)東;延安文學體制的生成與確立[D];浙江大學;2004年
3 劉金冬;解放區(qū)前期詩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4 周俊;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研究(1942-1949)[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趙恩蘭;周揚文藝思想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海龍;茅盾小說“政治傾向”論[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陶少藝;抗戰(zhàn)漫畫運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蘇永延;歷史的足跡 感情的馨香[D];廈門大學;2002年
5 劉進;何其芳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琪;試析毛澤東時代美術(shù)的形態(tài)特征[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鴻娟;論周立波小說的革命姿態(tài)與民間取向[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859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8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