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王國維美學考辨
本文選題:王國維美學 + 現(xiàn)代性 ; 參考:《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9年03期
【摘要】:對王國維美學的現(xiàn)代性理解應該在現(xiàn)代性的知識學、價值學、本體論三個層面中全面地審視。王國維美學的現(xiàn)代性之知識學層面表現(xiàn)在學科獨立論、審美自律論、美育自律論等;價值學層面表現(xiàn)在美育他律論、"審美功利主義"等;本體論層面可概述為:主張優(yōu)秀的審美藝術(shù)之境就是一種對生存欲望與意志的超越之后所達到的悲劇之境,以悲劇審美、藝術(shù)為個體生命意義、價值的終極之源,以審美之悲劇化人生境界為本真人生樣態(tài)。
[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ty of Wang Guowei aesthetics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examined in three aspects: knowledge, value and ontology of modernity. The intellectual level of modernity of Wang Guowei aesthetics is manifested in discipline independence theory, aesthetic self-discipline theory, aesthetic education self-discipline theory and so on, while the value theory level is embodied in aesthetic education heteronomy theory, "aesthetic utilitarianism" and so on. The ontological level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realm of advocating excellent aesthetic art is a kind of tragic state after surpassing the desire and will of existence, with tragedy aesthetics and art as the ultimate source of individual life meaning and value. Take the tragic aesthetic life realm as the true life model.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安剛強;鄉(xiāng)村“神話”與都市“傳奇”:沈從文、張愛玲比較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袁國興;中國現(xiàn)代“革命”文學敘事傾向[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3 任湘云;;我們?nèi)绾蜗胂裰袊F(xiàn)代文學——關(guān)于當前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4 徐明軍;蔡元培思想發(fā)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倫理代宗教到美育代宗教[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5 張重崗;《紅樓夢》悲劇說解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6 劉婉華,梁濤;論后現(xiàn)代建筑的哲學解釋學意義[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崔衛(wèi)平;;海子、王小波與現(xiàn)代性[J];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02期
8 張淼;喬吉的生平、行蹤、交游及心路歷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陳思和;試論“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鋒性[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10 黃獻文;論新感覺派小說的鄉(xiāng)土、傳統(tǒng)情結(jié)[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涂育珍;;論湯顯祖戲曲思想及其《花間詞》評點[A];'2006中國·撫州湯顯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袁進;;儒家與歷史進步主義[A];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近代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平;康德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想[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麗;《人間詞話》辨[D];暨南大學;2003年
3 吳先伍;現(xiàn)代性的追求與批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5 王曉生;“1917—1923”新詩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6 易崇輝;時間的線團[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毛丹武;現(xiàn)代性中的階級和民族[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8 包燕;懸浮中的自救焦慮和艱難確認——轉(zhuǎn)型文化語境下當代中國電影場域的多重身份認同(1983-2004)[D];浙江大學;2005年
9 伍明春;現(xiàn)代漢詩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水平;大眾文化:意義的生成與理論的張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慶東;《小說月報》與中國小說現(xiàn)代化的轉(zhuǎn)型[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海濤;從劉熙載到王國維——兼論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近代轉(zhuǎn)型[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3 程鎮(zhèn)海;論蔡元培美育觀的現(xiàn)代性[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4 周黃琴;王國維緊張人生的解讀[D];湘潭大學;2002年
5 李杰;朱光潛的生命美學觀[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紅;中國傳統(tǒng)詩教批判[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定勇;敦煌佛曲研究[D];揚州大學;2003年
8 姚忠;當代中國政府過程行政決策倫理研究[D];河海大學;2004年
9 李志華;法國新小說派的時間觀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金鑫;論梁辰魚的昆曲創(chuàng)作[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楊健;王國維悲劇思想之演變[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2 杜衛(wèi);王國維與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君衍;恢復故事性[J];世界電影;1981年05期
2 但漢源;;英漢詞典的修訂[J];辭書研究;1981年03期
3 馮漢津;;福樓拜的藝術(shù)追求和他的《情感教育》[J];讀書;1981年09期
4 遲軻;關(guān)于“現(xiàn)代性”——讀史隨筆之一[J];美術(shù);1982年03期
5 馮漢津;西方文學的現(xiàn)代性藝術(shù)特征[J];外國文學研究;1982年02期
6 垠天;全國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外國文學教學大綱將由教育部出版[J];外國文學研究;1982年02期
7 允章;山隘[J];文藝理論研究;1982年04期
8 黃式憲;;在藝術(shù)美的路口躑躅……——對《小街》探索的探索[J];電影新作;1982年03期
9 袁可嘉;關(guān)于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三個問題[J];外國文學;1983年12期
10 ;王國維的美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J];文藝理論研究;198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唐亦男;;從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討朱子思想中的現(xiàn)代性[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2 張品端;方彥壽;;海峽兩岸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學術(shù)會議綜述[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3 程薔;;聞一多論端午的啟示[A];聞一多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C];1999年
4 林洪桐;;電影的現(xiàn)代性與銀幕表演[A];我的角色與我們的劇團——第六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1997年
5 錢中文;;文學理論:在新世紀的晨曦中[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陳太勝;;現(xiàn)代性進程里的文學理論[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陶水平;;文藝理論“現(xiàn)代性問題”之思考[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黃裳裳;;論文學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9 劉俐俐;;后殖民主義語境中的當代民族文學問題思考[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張瑾;;二三十年代“上海模式”對重慶城市的沖擊芻議[A];歷史科學與城市發(fā)展——重慶城市史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曼君;用新視野考察中國文學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0年
2 周志太;積極發(fā)展高等職業(yè)師范教育[N];光明日報;2000年
3 記者 沈桂才 實習生 趙亮;南寧市力爭把民歌節(jié)辦成城市品牌[N];廣西日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王卉;為科學注入人文因素(上)[N];科學時報;2000年
5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 劉夢溪;亞洲價值的反省[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6 ;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增強民族凝聚力[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7 天寧;在全球化中堅持自己的文化主體[N];社會科學報;2000年
8 唐文明;感傷主義護教儒學的終結(jié)[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9 唐文明;現(xiàn)代性征服中國:換位透視的意義[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10 萬俊人;壓縮或開放:全球化中的文化鄉(xiāng)愁[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美蓮;20世紀晚期中國女性文學分裂意識初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王錕;孔子與20世紀三大社會思潮[D];西北大學;2002年
4 陸漢文;民國時期城市居民的生活與現(xiàn)代性(1928—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鐵群;現(xiàn)代都市未成型時期的市民文學[D];河南大學;2002年
6 王暉;百年中國報告文學文體流變論[D];蘇州大學;2002年
7 郭馨;《現(xiàn)代》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崔一;韓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研究[D];延邊大學;2002年
9 劉鵬;結(jié)構(gòu)性腐敗論綱[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吳毅;村治變遷中的權(quán)威與秩序[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天根;章太炎倫理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朱明建;論五四新文學的現(xiàn)代性[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3 張曉晶;池莉與當代寫實小說的流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劉海波;最后的覺悟:聞一多詩學價值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5 金及云;現(xiàn)代性及魯迅個體生存觀念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李芬芳;走在雙軌上的錯位人生[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曾利君;“新筆記小說”論[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黃佳能;現(xiàn)代性精神與后現(xiàn)代敘事[D];安徽大學;2001年
9 姚亮;愛默生與美國民族文學進程[D];蘇州大學;2001年
10 王永兵;李R既誦∷迪執(zhí)緣牟鯷D];揚州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9655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