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代審美文化“涌現(xiàn)”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把握
本文選題:審美文化 + 涌現(xiàn)。 參考:《求索》2009年04期
【摘要】:當代審美文化中的涌現(xiàn)效應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前所未有,這符合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現(xiàn)代科技作用下的結(jié)果。互聯(lián)網(wǎng)主要通過強交互性和具有極大自由度的弱可控性導致審美文化涌現(xiàn)的爆發(fā),同時審美文化自身的變異性和選擇性特征讓它的涌現(xiàn)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很強的規(guī)律性,如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由簡入繁,限定性趨勢預測等,對于這種涌現(xiàn)現(xiàn)象要辯證對待,在道德、價值底線的共同作用下,只要正確認識處理得當,涌現(xiàn)造成的物質(zhì)文化與非物質(zhì)文化的不同步振蕩會向有序化方向發(fā)展。
[Abstract]:The emergence effect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is unprecedented in scope and depth, which accords with its own law of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The emergence of aesthetic culture is mainly caused by strong interactivity and weak controllability with great degree of freedom. At the same time, the variability and selectivity of aesthetic culture make the emergence of aesthetic culture show strong regularity. If 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parts,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 and so on, the phenomenon of emergence should be dialectically treated.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morality and value bottom line, as long a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is handled properly, The non-synchronous oscilla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non-material culture caused by emergence will develop in an orderly direction.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文學院;貴州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6BZX067)
【分類號】:B83-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立元;應當正視的負面效應──略論市場經(jīng)濟下的審美文化建設(shè)[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2 吳新穎,吳岱霞;審美文化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求索;2004年05期
3 劉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審美文化趨勢[J];中國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4 鄭海英;唐宋審美文化意識的嬗變──從“逸”的范疇談起[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5 宋生貴;當代中國審美文化前瞻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1994年12期
6 周憲;審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現(xiàn)理性[J];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04期
7 劉偉林;21世紀:審美文化與比較美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8 ?×;略論現(xiàn)代科技對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的影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9 王德勝;審美文化批評與美學話語轉(zhuǎn)型[J];求是學刊;1994年05期
10 姜國樹;審美文化的當代發(fā)展及其抉擇[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安翔;;審美文化視野下的生態(tài)寫作[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桂強;;景觀美學的自律與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姚文放;;新中國的三次“美學熱”[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楊嵐;;新世紀中國審美文化發(fā)展的六大趨勢[A];現(xiàn)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黃河濤;;企業(yè)審美文化與審美文化產(chǎn)業(yè)[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王旭曉;;現(xiàn)代消費審美化與美學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作為[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肖建華;;新疆自然風光的現(xiàn)代美學價值[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于乃昌;;走進邊緣——中華美學格局中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9 童慶炳;;毛澤東的美學思想三題[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傅守祥;;大眾文化時代的審美生態(tài)與身體美學[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晗寧;促進審美文化向現(xiàn)實拓展[N];中國文化報;2008年
2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姚文放;審美文化呼喚“中國經(jīng)驗”[N];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在實踐中提升上海審美文化[N];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畢會娜;新形勢下的新發(fā)展[N];文藝報;2008年
5 趙勇;審美文化與消費文化[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薛永武;從審美文化看人才美學[N];光明日報;2005年
7 張晶;審美文化的現(xiàn)代性內(nèi)涵[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陳靜;審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藝報;2004年
9 宋潔;無處不美的美學[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10 曉剛;在堅持中不斷創(chuàng)新[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龐飛;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與審美風尚的變遷[D];山東大學;2005年
2 劉繼平;周來祥和諧自由論美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艷艷;先秦儒道身體觀及其美學意義[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水芬;生態(tài)美學與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的價值倡導及建構(gòu)[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2 劉月;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當代審美文化[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3 楊愛紅;電子傳媒對審美文化的沖擊與傳承[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王瑩;論宋代審美文化與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蘭州大學;2008年
5 趙立如;審美文化的傳播者—常任俠美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6 傅前景;當代中國農(nóng)民審美心理特點及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7 洪暢;論中國古代市民階層審美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特點[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茁;生命美學與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的建構(gòu)[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9 蘇文寶;日常生活審美化批判:審美的沉淪與超越[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10 郭少丹;消費與審美的對話[D];西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442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4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