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與當代讀者審美趣味的轉(zhuǎn)向
本文選題:視覺文化 + 當代讀者�。� 參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摘要】:通過對當代都市面貌、電影、電視等的研究,探討了視覺文化語境中當代文化接受者的審美趣味和接受習慣所發(fā)生的巨大轉(zhuǎn)變。指出視覺文化中的文化接受對象主要是以觀眾的形式存在的,可見,當代小說的潛在讀者實際上存在于這些視覺觀眾之中,因而小說如若試圖繼續(xù)保持其一定的影響力,則必須從視覺觀眾的群體中爭取自己的讀者。同時,觀眾們?nèi)找媪晳T于追求戲劇化、震驚、奇觀化效果以及對自身窺視欲的滿足。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urban features, films and televi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acceptance habits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receivers in the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object of cultural acceptance in visual culture mainly exists in the form of audienc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otential readers of contemporary novels actually exist among these visual viewers, so if the novel tries to maintain its influence, We must win our readers from the group of visual viewers. At the same time, audiences are increasingly accustomed to the pursuit of drama, shock, spectacle effects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own snooping desires.
【作者單位】: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慶瑜;;論分配關系的稅法調(diào)整機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2 張旭;探析杰姆遜后現(xiàn)代美學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3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4 呂萌;論電視傳播在當代文化發(fā)展中作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5 袁文彬;;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李明;;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與大眾文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徐福來;;倫理人生的義理與實踐——梁漱溟在現(xiàn)代新儒家陣營中的特色與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胡功勝;;圖像霸權時代的小說敘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張勁松;;擬真時代:鮑德里亞媒介理論的后現(xiàn)代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程金福;論廣告藝術的形成及其藝術特征[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華;;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影視傳播研究——以貴州影視作品為例[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呂佳;;大眾文化語境下精英文化遭際的文化意味[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秦國柱;羅勇;;特區(qū)大學能否“殺出一條血路”——知識分子與大學的現(xiàn)代性悖論[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5 肖競;曹珂;;城市工業(yè)遺產(chǎn)資源潛力與更新途徑研究[A];轉(zhuǎn)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謝軍;;倫理意義上的“公共文明”淺探[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8 李金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新趨向[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馮波;;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和途徑[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劉軍;;意識形態(tài)話語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陳春常;轉(zhuǎn)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6 戴均;當代中國轉(zhuǎn)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林潔;轉(zhuǎn)型期我國縣域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秀利;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D];河北大學;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nóng)村中小學體育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聞婧;古代青銅器紋飾與傳統(tǒng)建筑彩畫紋飾的語義探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連青;后現(xiàn)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茲電影事件美學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王傳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郭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nèi)在結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慧;;淺談視覺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J];電影評介;2010年16期
2 林玉鳳;;反思“讀圖時代”語境下的視覺設計[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馮華;;在“看”與“被看”之間建構理想的“影視文化”空間[J];電影文學;2010年16期
4 周憲;;模仿/復制/虛擬——從鏡子、攝影與電腦看視覺文化的三種形態(tài)[J];中國廣告;2004年09期
5 孫曄;叢淼;;新媒體藝術與視覺文化[J];大眾文藝;2010年18期
6 劉海蘭;胡泊;;視覺文化影響下的美術教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年02期
7 郭磊;解讀視覺文化的符號意義——跨文化交流的視角[J];教育藝術;2004年12期
8 王菡薇;克雷格·克魯納斯的明代藝術視覺文化研究初探[J];新美術;2005年01期
9 林焱;;觀魚——從視覺吉祥符號說起[J];藝苑;2006年01期
10 王均霞;;視覺經(jīng)驗對視覺文化作品影響之淺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志榮;;論梁啟超的審美趣味觀[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2 孟建;;影視文化的歷史轉(zhuǎn)向——闡釋以影視為主導的視覺文化[A];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2年
3 周憲;;視覺文化語境中的電影[A];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1年
4 崔梅;;儒家辭令藝術及其審美趣味[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王濟民;;毛澤東的審美趣味[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七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2年
6 徐姍姍;;從視覺文化看翻譯-跨文化交際新途徑初探[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鄒宇澤;郭培文;謝慧;;網(wǎng)絡攝像機直播促進公民社會[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8 胡經(jīng)之;;梁啟超的美學貢獻[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9 穆春;;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美術專輯)[C];2006年
10 羅翔凌;;淺談近代嶺南園林的現(xiàn)代審美價值——以廣州住區(qū)庭院為例[A];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曹暉;警惕視覺文化對美育的負面影響[N];光明日報;2009年
2 黨圣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視覺文化與文論轉(zhuǎn)型及其問題呈現(xià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張書彬 王道杰;城市文化與視覺生產(chǎn)[N];美術報;2008年
4 孟建;走進視覺文化時代[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5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許江;視覺文化變革呼吁教學的深刻轉(zhuǎn)型[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虞珊珊 本報通訊員 賴富強 本報實習生 韋鳳香;提升視覺文化 迎接國際賓客[N];廣西日報;2004年
7 孟 建;視覺文化及其涵義[N];中國攝影報;2005年
8 海錦;圖像·觀看·文化[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董文婷;視覺文化傳播中若干問題的思考[N];甘肅日報;2006年
10 方曉楓;耳朵里的大樹[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偉斌;后現(xiàn)代視覺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丁莉麗;共謀與斗爭:“視覺文化”時代的影視風景[D];浙江大學;2004年
3 徐巍;視覺文化語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D];復旦大學;2004年
4 胡俊;早期現(xiàn)代歐洲“中國風”視覺文化[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5 高燕;視覺隱喻與空間轉(zhuǎn)向[D];復旦大學;2005年
6 范玉吉;試論西方美學史上趣味理論的變遷[D];復旦大學;2005年
7 張斌寧;從視淫到奇觀——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階段性影像特征的視覺文化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
8 郭紅梅;二十世紀早期西方視覺文化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9 劉水平;大眾文化:意義的生成與理論的張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鄉(xiāng)[D];上海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晶;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與當代視覺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北京印刷學院;2006年
2 周蓉;信息技術支撐下基礎學力“讀寫算”的意義延伸[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遲強;廣告文本的視覺文化研究[D];遼寧大學;2007年
4 詹道勇;“看”與“炫”的快舞[D];安徽大學;2010年
5 黃U_凱;穿越圖像的力量[D];河南大學;2010年
6 丁升華;詹姆遜的文化轉(zhuǎn)向理論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曹月娟;視覺文化的商業(yè)化與其自身發(fā)展的相互關系[D];新疆大學;2007年
8 于秀;當代視覺文化傳播的負效應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9 徐揚;論視覺素養(yǎng)與高師美術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楊雪;視覺文化與中西方人文時尚雜志的視覺場構建[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156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1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