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美學:探索審美與大腦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神經美學:探索審美與大腦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神經美學:探索審美與大腦的關系 投稿:沈坌坍
摘要神經美學采用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來探索審美的神經機制。本文從審美認知加工過程的角度來探討審美的心理學原理及其神經機制;仡櫫私陙砩窠浢缹W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發(fā)現與審美加工相關的腦區(qū)主要涉及感知覺、運動、情緒以及獎賞等機能系統(tǒng)。神經美學的三個重要研…
摘要創(chuàng)業(yè)動機是驅動個體創(chuàng)業(yè)的心理傾向或動力,它是個體創(chuàng)業(yè)行為發(fā)生的有效預測變量。在介紹完創(chuàng)業(yè)動機的概念、結構和測量工具的基礎上,文章綜述了影響創(chuàng)業(yè)動機的因素,包括大五人格特質、自我效能感、目標和環(huán)境因素等。接著著重闡述了經典創(chuàng)業(yè)動機理論,包括拉動和推…
摘要自我的活動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執(zhí)行功能下降的過程稱為自我損耗,自我損耗是生活中諸多的適應不良現象的原因之一。近幾年,自我損耗理論在發(fā)生領域、損耗狀態(tài)的時限和內在機制等方面均有所發(fā)展;對自我損耗影響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于認知、情緒及人格特質等領域;自我…
摘要 神經美學采用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來探索審美的神經機制。本文從審美認知加工過程的角度來探討審美的心理學原理及其神經機制;仡櫫私陙砩窠浢缹W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發(fā)現與審美加工相關的腦區(qū)主要涉及感知覺、運動、情緒以及獎賞等機能系統(tǒng)。神經美學的三個重要研究主題是真與美、離身認知與具身認知以及認知與情緒。未來研究應從時間維度來探討審美體驗的動態(tài)性,從跨藝術形式以及跨文化的視角來探討審美神經機制的普遍性。
關鍵詞 神經美學;審美;藝術
分類號 B842;B845
費希納于1876年發(fā)表的《美學導論》標志著實驗美學(empirical aesthetics)的創(chuàng)立。實驗美學強調通過科學實驗來探究審美心理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今天的實驗美學仍然秉承費希納的傳統(tǒng)。20世紀末,隨著腦科學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審美過程與大腦神經活動的關系,探索審美心理的神經生物學基礎。1999年,Zeki發(fā)表了《內在視覺:探索藝術和腦的關系》一書,宣告了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的誕生(zeki,1999)。同年,Ramachandran和Hirstein(1999)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提出了藝術審美的八個法則。然而,關于神經美學的學科界定迄今尚不統(tǒng)一,其中之一是指關于藝術創(chuàng)作以及藝術欣賞的神經機制的研究(Nalbantian,2008)。Skov和Vartanian(2009)將神經美學定義為關于創(chuàng)作和欣賞藝術品與非藝術品所涉及的心理和神經過程的生物起源的研究。鑒于藝術品和非藝術品均可能引發(fā)美感,并且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也涉及與審美無關的認知和情緒心理活動,本文僅探討個體對藝術品以及非藝術品進行審美欣賞時所涉及的認知和情緒情感過程。
目前,神經美學領域眾多研究結論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原因可能在于這些研究者站在不同角度進行觀察,也可能因為不同的研究涉及了審美加工的不同階段,因而對審美整體過程的了解如同“盲人摸象”。綜觀前人研究,我們發(fā)現,一方面,審美活動始于對審美對象的知覺分析,然后經過深層次加工而達到理解,再進行審美判斷進而產生審美體驗;另一方面,具身化(embodiement)在審美加工中也起重要作用。本文以審美認知加工的過程為線索來探討審美的神經機制,具體涉及離身審美認知、具身審美認知和審美體驗的神經機制。
1 離身的審美認知
第一代認知科學信奉的是心智的“硬件無關說”或“離身心智論”(disembodied mind)(李其維,2008)。它以計算機隱喻為核心假設,將認知加工過程分為感知覺、記憶、想象、思維以及語言。在傳統(tǒng)的認知科學框架下進行的實驗美學研究也遵循這一假設,將審美認知過程分為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判斷三個主要階段。
1.1審美感知
審美活動始于對審美對象的感覺和知覺分析。神經美學家發(fā)現,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神經科學家;他們用藝術手段探索大腦視覺加工原理,并且在創(chuàng)作時不知不覺地運用大腦加工各視覺屬性(如形狀、顏色、運動等)的原理(zeki,1999)。
1.1.1 藝術是視覺腦功能的延伸
在《內在視覺:探索藝術和腦的關系》一書中,Zeki提出了一個重要論點,即藝術的功能類似于視覺腦(visual brain,指V1以及與其相聯(lián)結的參與視覺加工的所有大腦皮層),在于捕捉世界的本質特征。因此,藝術是視覺腦功能的延伸,并且嚴格遵守視覺腦的活動法則。這些法則中的第一條是功能特異法則(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指的是諸如形狀、顏色、運動等視景不同屬性是在視覺腦中部位分離的不同區(qū)域被加工的。這些功能特異的腦區(qū)(如V4)對于感覺特定的視覺屬性(如顏色)以及欣賞依靠該屬性而表現的藝術作品(如Vermeer的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Zeki(1997)認為視覺審美也具有功能特異性,即在視覺領域存在多個不同的審美系統(tǒng),分別與顏色、表情、運動、或形狀等相關聯(lián),而這些相互分離的審美系統(tǒng)也會相互作用,而此作用過程的復雜性及其結果的不確定性也許是造成神經美學研究結果不相一致的原因之一。
第二條法則是恒定性法則(the law ofconstancy)。由于到達大腦的視覺信息隨著光照和觀察角度的不同而不斷變化,因此,大腦必須提取所見物體的恒定特征從而獲悉事物的本質特征。以往一些科學家和藝術家們也表達過與現代神經生物學家相類似的觀點。Helmholtz曾指出:“人們在感知物體表面的顏色時不完全依賴光源,即存在所謂的明暗度折扣(discounting theilluminant),”(引自
Zeki,1997)。Gleizes和Metzinger在《立體主義》一書中提及,藝術家為了捕捉事物的本質必須“犧牲成千上萬的表面事實”。Matisse也曾說過:“藝術家所做的工作就是從不斷變化的事物表象中尋找一個更接近真實、更本質的特征,然后抓住它,進而賦予現實更恒定的解釋”(引自Zeki,1997)。Zeki認為,這基本上也是大腦所做的工作,也就是說藝術和大腦工作的目的都在于從不斷變化的視覺信息中把握物體永恒的、本質的特征。就此而論,藝術家也是神經科學家,他們用特有的技術來探索大腦的奧秘,并將其成果表現在畫布上,憑借視覺藝術品來與他人交流(Zeki,1999)。
根據Zeki的觀點,繪畫是人類探索世界的一種手段,因而一件作品的藝術水準往往根據其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程度來評價。研究者所基于的假設是,大腦的目的在于獲取世界的本質特征,而藝術是達到這一目的的一種手段。從這一角度來講,藝術的最終目的為“求真”。然而,在另一些藝術家的眼里,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藝術家將理想情感具體化、客觀化的過程,所以藝術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識的構造,而是一種極強烈、深沉、不可遏制的情感表達。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藝術的最終目的是“表達情感”。著名美學家宗白華認為,中國畫法不重對具體物象的刻畫,而是傾向于運用抽象的筆墨表達人物心情與意境(宗白華,1994),這提示求真并非藝術的唯一目的,亦非美感產生的必要條件。
M.Livingstone致力于將視覺研究應用于藝術領域,但她并沒有探究視覺藝術加工與一般視覺加工的差異,而是關注藝術與視知覺的共同特征,具體分析藝術家對背側(“where"通路)和腹側(“what”通路)視覺加工系統(tǒng)機能相互作用的應用(Livingstone,2002)。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背側通路對差異對比、運動和空間位置信息敏感而腹側通路對形狀和顏色敏感。Livingstone(2002)指出,印象派繪畫中接近地平線的閃閃發(fā)光的水或太陽(如Monet的《印象日出》中的太陽及其周圍的云)因其明暗度相同而只能通過顏色來辨別。由于背側視覺通路的作用是辨別運動和空間位置,而對明暗度相同的顏色差異不敏感,這就是為什么畫中的水或太陽在運動或空間位置知覺上是不穩(wěn)定的。既然形狀可以通過明暗差異來獲知,藝術家可以利用對比進行形狀創(chuàng)作,顏色可用于表達情感而不是僅發(fā)揮其描繪作用。
1.1.3藝術審美法則
Ramachandran和Hirstein(1999)提出了藝術審美的八個法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法則被稱作峰值漂移(peak shift)。根據該法則,藝術的實質是將物體的本質特征加以夸張,從而能夠更強烈地刺激大腦加工原物體的腦區(qū)。其次是分離(isolation)法則,是指將單個視覺區(qū)域分離出來,使注意力全部分配在該區(qū)域,比如漫畫和印度美術將形狀或深度分離出來,從而使得觀賞者很容易覺察到依賴于該視覺區(qū)域加工的特征(也是藝術家所強調的特征)。
再次是通用觀點(generic viewpoint)和知覺的貝葉斯邏輯(bayesian logic perception)法則。知覺的貝葉斯邏輯是指,知覺系統(tǒng)不傾向于依賴單一視角的解釋,而偏好一般的、更普遍的解釋。其他的視覺審美法則還有知覺分組(perceptualgrouping)和綁定(binding)、對稱(symmetry)、對比提取(contrast extraction)、隱喻(metaphor)以及實驗測定(experimental test)法則。
上述審美法則其實涉及影響審美體驗的主客觀因素。就客觀因素而言,除了對稱性(Jacobsen&HOfel,2002,2003;Jacobsen,Schubotz,HOfel,&von Cramon,2006;Ramachandran&Hirstein,1999)、對比性(Ramachandran&Hirstein,1999)之外,還有復雜性、新穎性(Hekkert,Snelders,&van Wieringen,2003)以及典型性(Matindale,Moore,&Borkum,1990;Hekker et a1,,2003)。至于主觀因素,除了分組(Ramachandran&Hirstein,1999)以外,還包括加工流暢性、熟悉性(Hekker et al.,2003)、內隱記憶和想象(seeley,2006)以及專業(yè)知識(Mfiller,HOfel,Brattico,&Jacobsen,2009)等。
1.2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對于審美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它是個體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結合原有知識經驗,掌握審美對象意義的過程。
Martindale認為刺激的愉悅價值與解釋刺激意義的認知表征的激活有關,是作品的意義而不是刺激本身決定了審美偏好(Martindale et al.,1990)。Temme(1992)研究發(fā)現,個體關于藝術品所掌握的信息量會影響其在博物館情境中的審美體驗。例如,對藝術家及其文化背景信息的掌握能夠增強審美體驗。Millis(2001)報告了標題對審美評價的影響作用,研究者附加了精心設置的標題之后,被試對照片的審美評價提高了。Russel(2003)也發(fā)現,隨著人們對作品意義解釋力的增加,其對作品的愉悅性評價也有所提高。Lengger.Fischmeister,Leder和Bauer(2007)研究發(fā)現,風格信息的增加有助于被試理解繪畫作品,此時左半球前額葉皮層激活減弱。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語言主導的加工過程涉人較少的緣故。Ledet.Carbon和Ripsas(2006)的實驗結果表明,被試對作品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夠增強其積極情緒。然而對于抽象繪畫,額外信息的增加卻不能增強審美體驗(Belke et al.,2010)。Silvia(2005)的研究發(fā)現,對復雜性和理解程度的評價顯著地影響審美趣味:被試認為高度復雜的并能理解的視覺刺激最有趣。研究者還探索了專業(yè)知識對審美判斷的影響,fMRI研究結果顯示,專家和新手的雙側內前額葉皮層、扣帶回的激活存在差異(Kirk,Skov,Christensen,&Nygaard,2009)。
人們對刺激的加工層次越深,越可能喜歡該刺激,對此一種解釋是深加工把刺激同化到心理圖式,而這個過程是愉悅的(Martindale et al.,1990)。欣賞者通過評估認知過程是否成功而影響審美過程:如若成功,則激活獎賞系統(tǒng)進而引發(fā)審美愉悅;如果失敗將返回繼續(xù)加工,進一步去理解藝術品(Leder,Belke,Oeberst,&Augustin,2004)。此外,對藝術品的理解可激活大腦獎賞中心(Zeki,1999;Ramachandran&Hirstein,1999)。
1.3審美判斷
審美判斷在整個認知加工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連接個體審美體驗與認知加工的橋梁。它是在審美理解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審美標準做出“美”或“不美”的價值判斷的過程。對美感程度的評價判斷,實驗美學研究很少直接要求被試判斷“美”本身。大多數研究要求被試判斷“好圖形”(figural goodness)、愉悅度(pleasantness)、喜好度(1iking)和偏好(preference)。研究者認為通過研究這些較為簡單的判斷,可以識別審美體驗背后的基本過程。不同的審美判斷憑借類似的過程(Reber et al.,2004),Bornstein(1989)發(fā)現偏好、喜歡、美丑判斷三者所得結果類似。此外,一些研究者證實,美與丑是對事物之美最主要和最典型的描述維度。因此,對其進行美丑程度判斷可以達到審美判斷目的(Jacobsen,Buchta,K6hler,&Schr/Sger,2004)。
研究發(fā)現,審美判斷存在非常顯著的個體差異(Jacobsen,2004;Jacobsen&H6fel,2002;Mcmanus,Cook,&Hunt,2010)。審美判斷研究中采用平均值計算的做法很可能會掩蓋個體特有的審美判斷模式(Jacobsen,2004)。H6fel和Jacobsen(2007)探索了個體意圖對審美判斷的影響。Kirk,Skov,Hulme,Christensen和Zeki(2009)的fMRI研究發(fā)現,背景信息對審美判斷的影響與內側眶額葉皮層(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mOFC)和前額葉皮層的激活有關,這提示被試的審美判斷受到對刺激愉悅價值的期待的影響。Cela-Conde等(2009)研究了不同性別的個體進行審美判斷時神經活動的差異,結果發(fā)現,女性被試的雙側頂葉均被激活,而男性被試只有右側頂葉被激活。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在審美過程中使用了不同的加工策略而導致。
研究發(fā)現,對同一音樂刺激進行描述判斷和審美判斷所誘發(fā)的腦電位形態(tài)和時間分布是不同的。據此,研究者認為認知與喜歡是基于同一表征系統(tǒng)的不同方面(Brattico,Jacobsen,De Baene,Nakai,&Tervaniemi,2003)。審美判斷比認知判斷更復雜并且認知判斷快于審美判斷(Jacobsen&Hbfel,2001)。Cacioppo,Crites,Gardner和Bemtso(1994)報告了一種頂葉中央優(yōu)勢的晚期正波(1atepositive potential,LPP),該腦電波反映了個體的評價歸類過程,他們提出審美判斷與個體的主觀價值相關,而描述性的認知判斷利用外部參照并且是非價值的。另一研究發(fā)現,審美判斷更強烈地誘發(fā)了右半球的LPP,表明與描述任務相比,右半球更大程度地涉入審美判斷(Jacobsen&H6fel,2001)。Jacobsen等(2006)采用fMRI技術比較了認知判斷和審美判斷的差異。結果顯示,參與審美判斷的特定腦區(qū)包括:內側額葉皮層(BA9/10)、雙側前額葉皮層(BA 45/47)、扣帶后回、左顳極和顳頂聯(lián)合區(qū)(thetemporoparietal junction);這些腦區(qū)與社會認知及道德判斷的相關腦區(qū)存在部分重疊。而對稱判斷激活了負責空間加工的頂葉和運動前回。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審美判斷包括兩個階段:刺激呈現300ms后位于內側額葉前部的印象形成以及600ms左右位于右半球的評價歸類。
另一方面,研究發(fā)現正性與負性判斷的神經機制不同。Jacobsen和H6fel(2003)的ERP研究顯示,被試的“不美”判斷誘發(fā)了早期額葉中央負波(early frontocentral phasic neg~ivity)。早期額葉負波(early frontal negativity)反映了負性審美評價加工過程,而非正性審美評價或對稱性判斷。Kawabata和Zeki(2004)的fMRI研究表明,眶額皮層(obito-frontal cortex,OFC)機能活動與判斷繪畫美(較強激活)或不美(較弱激活)有關。此外,還有研究揭示,負責決策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dorsolateral codex,PDC)參與了審美判斷過程(cela-Conde et al.,2004)。
2 具身的審美認知
隨著以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為特點的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興起,運動和具身模仿在審美認知加工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為研究者所重視(Freedberg&Gallese,2007)。具身的審美認知觀點通過強調生理變化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性而與傳統(tǒng)的離身認知觀點相區(qū)別,同時也是對審美認知加工理論必要的完善。審美的具身認知是指審美欣賞過程中個體對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動作的模仿,因此它涉及運動系統(tǒng)的激活以及具身模仿。
2.1運動
一些神經美學研究觀察到審美欣賞中大腦運動系統(tǒng)的激活。Cela-Conde等(2004)采用不同類型的繪畫和自然物體照片進行MEG研究,結果發(fā)現,被試對判斷為“美的”刺激的加工激活了頂葉,而且女性被試雙側頂葉的激活強烈,男性被試則主要激活右側頂葉。Cupchik,Vartanian,Crawley和Mikulis(2009)的研究也觀察到頂葉在審美體驗中被激活。大腦頂葉被證實在運動中起重要作用(Fogassi&Luppino,2005)。Kawabata和Zeki(2004)推測運動系統(tǒng)的激活與個體逃避丑的刺激或者趨向美的刺激的行動意向有關。Calvo-Merino,Jola,Glaser和Haggard(2008)發(fā)現對表演藝術的審美評定與雙側枕葉及右側運動前回的神經活動有關。Jacobsen等(2006)的fMRI研究也觀察到頂葉和運動前回參與審美加工。在該研究中,要求被試對抽象幾何圖形進行審美判斷和對稱性判斷,結果顯示,被試在完成該任務時,負責視覺運動的腦區(qū)激活增強,包括頂內溝(intraparietal sulcus)和腹側前運動皮層(ventralpremotor cortex)。Kornysheva,yon Cramon,Jacobsen和Schubotz(2010)發(fā)現,被試對于其偏好的音樂節(jié)奏的加工更強烈地激活了前運動皮層。Chakravarty(2010)提出神經美學的另一個重要法則,即所謂的“動態(tài)(dynamism)”。根據這個法則,藝術家們通常利用實際靜態(tài)的東西來表現動態(tài)的視幻覺,而這種視幻覺可能是通過前額皮層的想象活動與視覺皮層運動相關區(qū)域(i-e.,V5/MT區(qū))機能活動的連同作用而形成的。達芬奇正是巧妙地通過蒙娜麗莎嘴角的角度變化,來誘發(fā)觀眾對其神秘微笑的視幻覺,這成為這一偉大的藝術作品最為人津津樂道之處。
2.2具身模仿
Vischer首先提出應重視觀賞藝術品所引發(fā)的生理反應在審美體驗中的重要性。眾多的后續(xù)研究發(fā)現,對藝術品的動作、情緒和軀體感覺的具身模仿是審美體驗的關鍵成分(Freedberg&Gallese,2007)。模仿理論(simulation model)也主張,觀賞者對于實際所見或繪畫、雕刻作品等所暗示的身體狀態(tài),他們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進行模仿(Damasio,2003)。
隨著鏡像神經元的發(fā)現,具身模仿在審美體驗中的機制逐漸被人所了解。該類神經元不僅在個體執(zhí)行某動作時會放電,而且在其觀察別人執(zhí)行該動作時也會放電(Gallese,Keysersl,&Rizzolatti,2004)。在藝術鑒賞活動中,觀賞者發(fā)現自身會自動地模仿所看到的情緒、動作甚至所暗示的動作。事實上,人們在審美體驗過程中使自己處于某種特定的生理狀態(tài)對于深切理解藝術家所表達的情緒和情感非常重要,這在繪畫、雕塑和建筑的欣賞中都可能發(fā)生(Freedberg&Gallese,2007)。Di Dio,Macaluso和Rizzol~ti(2007)的fMRI研究結果支持了具身模仿假說,被試在觀看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雕塑時,伴隨著腹側前運動皮層(ventral premotor cortex)和后頂葉(posterior parietal codex)的激活,表明雕塑所暗示的運動引發(fā)了觀者相應運動腦區(qū)的機能活動。
審美活動的具身化涉及兩種關系:第一,觀賞者所體驗到的具身化的共情情感與作品所表征的內容(就特定的繪畫或雕塑等事物所描述的感覺、動作、意圖、物體和情緒而言)之間的關系;第二,觀賞者所體驗到的具身化的共情情感與作品質量之間的關系(就可見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姿態(tài)而言,比如對雕塑強有力的塑造、畫中迅速的筆觸、手部的動作姿勢等)(Freedberg&Gallese,2007)。
3 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是個體審美欣賞過程中對審美對象的主觀感受。審美加工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美感體驗的變化。審美體驗本質上是情緒體驗,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獎賞性質的積極情緒體驗。
3.1審美情緒
整個審美加工過程自始至終伴隨著情緒的變化。審美過程中每一個加工階段的成功完成都將引發(fā)積極情感和自我獎賞體驗,并將改變總體情感狀態(tài)。Leder等稱其為審美情緒(Leder et al.,2004)。Di Dio等(2007)以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雕塑作品照片為實驗材料,他們設置了三種判斷條件:控制條件下,要求被試如同在博物館那樣觀看圖像,并且不需要做出外顯判斷;實驗條件下,要求另一組被試對圖像進行審美判斷;第三組被試則被要求對圖像進行比例協(xié)調性判斷。照片中的雕塑以按原樣或以更改身體上下比例的方式呈現。腦成像結果顯示,與觀看更改比例的雕塑照片相比,被試在觀看原作時伴隨右側腦島前部(right anterior insula)的強烈激活。該研究還發(fā)現,被試知覺“美”的照片時特異性地激活了右側杏仁核。據此研究者認為,美感包括兩個成分:由刺激的內在特性(客觀美)所引發(fā)的腦皮層聯(lián)合區(qū)和腦島的激活,以及由個體的情緒體驗(主觀美)所引發(fā)的杏仁核的激活。Cupchik等(2009)觀察到在審美觀賞條件下雙側腦島(bilateral insula)的激活,提示情緒體驗的生成。Mitterschiffthaler,Fu,Dalton,Andrew和Williams(2007)比較了由愉快以及悲傷的音樂所引發(fā)的情緒體驗的神經活動,結果發(fā)現,愉快的音樂更強烈地激活了與獎賞有關的紋狀體,而悲傷的音樂更強烈地激活了與評價和加工情緒有關的顳葉。
Vartanian和Goel(2004a)探索了認知與情緒在審美體驗中所起的作用,fMRI結果顯示,被試進行審美偏好判斷時,多個負責情緒以及獎賞的腦區(qū)被激活。這提示,對于非藝術專業(yè)的個體來說,審美判斷是基于情緒或獎賞系統(tǒng)的主觀體驗。Perlovsky(2010)提出人類的認知需要如同其性和食物之類的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滿足與否能夠帶來情緒反應。與認知相關的情緒可被稱為審美情緒,它并不僅僅來自藝術知覺,也可能來自其它知覺和認知活動。他還認為人具有“認知本能”(knowledge instinct),而任何能夠滿足人的求知欲的認知加工過程都可以產生審美情緒體驗,因此審美體驗并不局限于對藝術的欣賞。然而,這一將知識獲取視為人的根本需要以及美感的最根本來源的觀點尚需足夠的實證研究予以證實。
3.2獎賞
審美體驗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審美愉悅,其所具有的獎賞性是人類從事藝術活動的根本動力,因此揭示獎賞的神經機制無疑成為神經美學研究的重要部分。
Galanter(2010)提出,有效地加工復雜信息(如藝術作品)具有獎賞性,而審美愉悅是獎賞系統(tǒng)作用的結果。Ramachandran和Hirstein(1999)在論述審美的隱喻法則時指出,美是知覺刺激的獎賞特性的產物。視覺系統(tǒng)(或者更高級的知覺系統(tǒng))在加工或整合某一特征時,激活了邊緣系統(tǒng)并導致其釋放獎賞性的化學物質(如多巴胺等)而使該過程具有獎賞性。近年來的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審美愉悅與大腦獎賞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提供了證據。
采用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技術(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觀測個體聽賞愉悅和不愉悅音樂時相關腦區(qū)的活動情況的研究發(fā)現,音樂刺激的愉悅性的增加與右側海馬旁回(rightparahippocampal gyrus)以及楔前葉(precuneus)的激活相關,而愉悅性的降低與額極(frontopolar)、眶額葉皮層以及胼胝體下扣帶皮層(subcallosalcingulate cortex)的激活相關(Blood,Zatorre,Bermudez,&Evans,1999)。后續(xù)研究又探索了音樂引發(fā)積極情緒反應的神經基礎,結果表明,音樂引發(fā)的高度愉悅體驗伴隨激活了與獎賞和情緒相關的腦區(qū)(包括腹側紋狀體、中腦、杏仁核、眶額葉皮層以及腹內側前額葉皮層),這些腦區(qū)在對其他能夠引發(fā)欣快反應的刺激(如巧克力、性和藥物)反應時也被激活(Blood&Zatorre,2001)。
觀看美的刺激顯著激活了扣帶回前部(anterior cingulate)等腦區(qū),而這些腦區(qū)與情緒尤其是獎賞相關。Vartanian和Goel(2004b)要求被試對寫實和抽象繪畫進行外顯偏好評定,fMRI結果顯示,隨著偏好程度的下降,右側尾狀核(rightcaudate nucleus)的激活程度減弱,提示刺激的獎賞性降低;雙側枕葉皮層(bilateral occipital gyri)以及左側扣帶溝(left cingulate sulcus)的激活程度隨偏好程度上升而增強。這些腦區(qū)與加工刺激的效價(積極或消極情感)和獎賞特性有關(Taylor,Phan,Decker,&Liberzon,2003)。Brown,Marchael和Parsons(2004)研究了不熟悉的愉悅音樂所引發(fā)的大腦活動,結果發(fā)現,愉悅音樂激活了邊緣以及旁邊緣結構(包括胼胝體下的扣帶皮層、島葉前部、海馬后部、顳上回以及部分紋狀體),這表明僅僅被動地聆聽愉悅音樂就能自動誘發(fā)聽者的積極情緒。研究者以繪畫為材料研究識別和回憶對審美判斷的影響,他們觀察到即使被試不做審美評價,其大腦情緒和獎賞系統(tǒng)也會自動激活(Fairhall&Ishai,2008;Wiesmann&Ishai,2008)。Yue,Vessel和Biederman(2007)研究發(fā)現,被試觀看所偏好的圖片時,紋狀體以及海馬旁回(parahippocampal)的激活更強烈,而這兩個腦區(qū)都參與加工獎賞刺激。
審美愉悅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Knut,Firth,Dolan和Frith(2001)的研究觀察到,對具有吸引力的陌生面孔的知覺可以增強腹側紋狀體的激活,,提示該知覺具有獎賞性,能夠激活獎賞系統(tǒng)的多巴胺能的神經部位。O''Doherty等(2003)的fMRI研究發(fā)現,具有吸引力的面孔激活了mOFC,該腦區(qū)與獎賞刺激表征相關;而當具有吸引力的面孔表現出積極情緒時,OFC的激活更強。Aharon等(2001)研究了年輕男性異性戀者對有吸引力的和普通的男性及女性面孔的反應,結果發(fā)現,被試將漂亮的男、女性面孔評價為有吸引力,但他們注視漂亮女性面孔的時間長于注視漂亮男性的。研究者對此的解釋是,漂亮的男性面孔對于被試而言具有美感但是不具有獎賞性。這提示,美感體驗可能獨立于獎賞性而產生。
在現代藝術領域,有價值的藝術品往往不一定被認為是美的,也不一定能帶來審美愉悅;能‘夠帶來感官愉悅的作品也許會被認為沒有任何藝術價值(Reber et al.,2004)。那么,應如何區(qū)分審美愉悅(美感)與其他獎賞性刺激所帶來的愉悅情緒呢?神經科學研究證據能否支持康德的非功利性審美觀?關于這些問題的解答對于揭示審美愉悅的真正來源至關重要。
4 小結與展望
4.1小結
4.1.1審美加工涉及的主要腦區(qū)
審美活動始于對藝術作品的知覺加工,藝術創(chuàng)作遵循大腦知覺加工原理而使大腦獲得審美滿足。進一步的審美加工所涉及的相關腦區(qū)主要包括:與運動相關的頂葉以及運動前回,與高級認知有關的前額葉皮層,與判斷相關的前額葉皮層、眶額葉皮層以及扣帶回,與情緒相關的腦島以及杏仁核,與獎賞相關的紋狀體、扣帶回、腦島、眶額葉皮層、杏仁核以及海馬。
4.1.2問題探討
在神經美學研究主題方面,有以下三個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真與美。當前神經美學研究主要聚焦于視覺藝術與大腦的關系。基于大腦運作與藝術的共同目的在于獲取世界本質特征的觀點,因此藝術創(chuàng)作應主張所謂的“真即是美”。然而,按照這種求真的觀點,藝術是否能夠被旨在探索真理的科學所取代?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即便這種強調“真”的觀點適用于某些西方藝術,但卻不能簡單地套用在強調“情”的傳統(tǒng)中國藝術上(宗白華,1994)。求真可能并非藝術創(chuàng)作的唯一目的,亦非美感產生之必需。表達情感(抒情)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目的;谡J識論的神經美學應該如何解釋“抒情”藝術引發(fā)美感體驗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提示了目前神經美學研究所存在的局限,同時也指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即應著力于探索“抒情”藝術引發(fā)美感的心理機制及其神經基礎。
第二,離身認知與具身認知。以計算機隱喻為核心假設的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終究不能克服離身心智的缺陷。以具身性和情境性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認知神經科學將日益受到重視,并促使認知神經科學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李其維,2008)。自從1873年Vischer提出共情在審美欣賞中的重要作用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都認為藝術欣賞中的軀體卷入不僅涉及對動作的模仿同時也能夠增強觀賞者對作品的情緒反應。然而,在20世紀,多數學者認為審美體驗是認知引發(fā)的,當時的主流觀點將情緒、共情以及非認知的身體反應排除在審美反應之外(引自Freedberg&Gallese,2007)。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們在審美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模仿所看到的動作,而這種具身模仿為我們理解藝術作品的意圖或情緒表達提供了最直接的經驗,它對于藝術作品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認知與情緒。審美情緒體驗究竟是基于認知還是獨立于認知?有的研究者認為審美情緒反應建立在認知評價的基礎上,觀賞者對于作品本身及其背景信息的理解及其專業(yè)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審美體驗的發(fā)生及其程度(Leder etal.。2004)。另有研究者則認為審美情緒是觀賞者對審美對象的直接反應,審美情緒可以發(fā)生在認知之前甚至根本不需要認知的參與(zajonc,1980)。事實上,審美加工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美感體驗的變化,而情緒的波動又影響審美加工(Leder et al.,2004),揭示認知與情緒的交互作用是審美認知神經機制的重要任務。此外,目前對于審美情緒的研究較多關注審美愉悅的神經機制,然而迄今為止研究者依然不清楚如何在神經機制上區(qū)分審美愉悅與一般認知活動所引發(fā)的愉悅。因此,這也是未來研究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4.1.3面臨的挑戰(zhàn)
人們的審美對象通常是繪畫、音樂和雕塑,而要對這些復雜的審美對象進行嚴格實驗控制會遭遇很多困難,因此,研究者需要將復雜的實驗材料和任務予以簡化。目前研究所用實驗材料主要包括聽覺類的音樂片段以及視覺類的面孔、圖畫和抽象幾何圖形,審美判斷實驗任務主要包括偏好評定(preference ratings)和美的程度評定(beauty ratings)(王乃弋,羅躍嘉,董奇,2010,),而其有效性的前提條件是,審美反應能夠被解構和量化,并且能夠反映審美體驗的本質。然而關于“好一惡”、“美一丑”維度的判斷或評定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審美體驗的本質特征卻尚無定論(Chatterjee,2011)。此外,目前的研究對影響審美體驗的其它因素(比如注意、刺激效價等)的控制尚不足,這可能導致審美研究測量的心理活動與審美體驗無關(Nadal&Pearce,2011)。
神經美學還面臨著生態(tài)效度問題的挑戰(zhàn)。實驗中被試對藝術作品的反應,往往在去除了作品背景信息以及不考慮個體經驗的情況下獲得。神經美學研究如果將審美體驗簡化為背景剝離的實驗任務,其所帶來的問題是難以將所得結果推廣到其他藝術作品以及審美體驗的其他方面。無論是實驗美學還是神經美學,研究者總在試圖尋找審美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規(guī)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征,其所引發(fā)的審美體驗也可能是不可復制的、個體獨特的主觀體驗。因此,神經美學必須關注共性與個性、主觀與客觀這兩對矛盾(Nadal&Pearce,2011)。
4.2展望
神經美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既面臨挑戰(zhàn),也具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未來的研究課題可能在以下三方面有所拓展和深化。
第一,關注審美體驗相關神經活動的動態(tài)過程。盡管已經有研究者注意到審美情緒體驗的動態(tài)性(Koelsch et al,2006),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描繪審美體驗的神經機能定位地圖。審美體驗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尤其是對于音樂和舞蹈這樣一種在時間維度上不斷變化著的藝術形式的審美,揭示其動態(tài)過程對于全面認識審美加工過程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分析跨藝術形式的審美神經機制。目前的神經美學研究主要關注繪畫以及音樂等特定的感覺模態(tài)(modality)的審美體驗。未來的研究應從跨藝術形式及跨模態(tài)的視角進行審美體驗神經機制研究。
第三,探究跨文化藝術審美。目前神經美學研究主要以西方藝術為對象,而對于非洲和亞洲等非西方藝術關注較少。未來的研究應突破這樣的局限,通過對跨文化藝術審美規(guī)律的比較研究和綜合分析,以求對全人類美學心智的全面了解。
摘要神經美學采用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來探索審美的神經機制。本文從審美認知加工過程的角度來探討審美的心理學原理及其神經機制。回顧了近年來神經美學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發(fā)現與審美加工相關的腦區(qū)主要涉及感知覺、運動、情緒以及獎賞等機能系統(tǒng)。神經美學的三個重要研…
摘要神經美學采用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來探索審美的神經機制。本文從審美認知加工過程的角度來探討審美的心理學原理及其神經機制;仡櫫私陙砩窠浢缹W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發(fā)現與審美加工相關的腦區(qū)主要涉及感知覺、運動、情緒以及獎賞等機能系統(tǒng)。神經美學的三個重要研…
摘要神經美學采用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來探索審美的神經機制。本文從審美認知加工過程的角度來探討審美的心理學原理及其神經機制;仡櫫私陙砩窠浢缹W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發(fā)現與審美加工相關的腦區(qū)主要涉及感知覺、運動、情緒以及獎賞等機能系統(tǒng)。神經美學的三個重要研…
本文由第一文庫網()首發(fā),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 查看更多相關文檔
免費下載文檔:
本文關鍵詞:神經美學:探索審美與大腦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0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