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哲學視野中的審美與自由
本文選題:康德哲學 + 批判哲學 ; 參考:《哲學研究》2008年01期
[Abstract]:......
【作者單位】:
【分類號】:B83-06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永穩(wěn);簡析康德美學中審美與人的自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李偉;試論康德美學的“判斷在先”原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3 李秋群;;審美何為——讀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4 徐向陽;;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評析[J];長江論壇;2006年03期
5 鄒巔,肖玉林;《橘頌》、《彈歌》與詠物詩的創(chuàng)格[J];湘南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 俞吾金;康德批判哲學的研究起點和形成過程[J];東南學術(shù);2002年02期
7 胡玉鴻;;“自然人”的社會與“自然人”的法律[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8 鄧曉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個層次[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王晚霞;一個迷失于真善美三維中的現(xiàn)實女人——從本體論分析包法利夫人[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10 劉茜;;論中西方旅游審美的差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健;;現(xiàn)代動漫電影中的暴力美學[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常君睿;;論大學生的審美個性及其培養(yǎng)——康德美學思想的啟示[A];特色·個性·人才強國戰(zhàn)略——2004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4年
3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義的美學革命——康德“審美判斷力批判”的現(xiàn)象學解讀[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麗;《人間詞話》辨[D];暨南大學;2003年
2 陳迎年;感應(yīng)與心物——牟宗三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周穎;閱讀之旅:從主體性到修辭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趙曉芳;存在、藝術(shù)與詩[D];復旦大學;2004年
6 姜宇輝;審美經(jīng)驗與身體意象[D];復旦大學;2004年
7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8 曹孟勤;生態(tài)倫理哲學基礎(chǔ)的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9 張彭松;社會烏托邦理論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10 梁梅;中國當代城市環(huán)境設(shè)計的美學分析與批判[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健;康德的啟蒙思想及其對德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2 孫麗巍;“主體性”視野下的康德、克羅齊美學思想[D];黑龍江大學;2001年
3 韓連慶;論海德格爾對《純粹理性批判》的現(xiàn)象學解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楊增菊;康德先驗美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安徽大學;2003年
5 曹明;“權(quán)利”奠基[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6 周軍偉;在獨白與虛無之間:巴赫金的生存美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尤強;文學藝術(shù)中的非理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8 馬凌燕;馬采的藝術(shù)學理論研究——從藝術(shù)學獨立運動到現(xiàn)代藝術(shù)學體系[D];東南大學;2004年
9 錢海燕;以美儲善——論當代視野下的美善關(guān)系[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麒麟;家園下的張力[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倬英;析“回到康德去”——兼談現(xiàn)代外國資產(chǎn)階級哲學搞“借尸還魂術(shù)”的特點[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2 鄒井躍;命題的提出和恩格斯的改造[J];江淮論壇;1980年05期
3 楊國順;意大利哲學界關(guān)于“無矛盾原理”的論戰(zhàn)[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3期
4 劉p,
本文編號:18868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8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