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美學論文 >

論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詮釋方式

發(fā)布時間:2018-05-02 23:43

  本文選題:朱熹 + 詩經詮釋學美學 ; 參考:《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1期


【摘要】:《詩經》研究向來有所謂"漢學"和"宋學"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漢學"強調"章句訓詁","宋學"強調"義理"的發(fā)揮。朱熹的詩經研究則將兩者結合起來,努力在把握《詩經》文本自身意蘊的基礎上,著力探討《詩經》與《易》、《禮》、《春秋》、《四書》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審美特性———這就是"《詩》可以興"。對于《詩經》的詮釋在于"諷誦涵泳",而"章句訓詁"的功夫更有利于"諷誦涵泳"的落實。
[Abstract]:The Book of songs has always had a chamber for the study of Sinology and the study of Song Dynasty. " Sinology emphasizes the exegesis of Zhang sentence, and Song School emphasizes the exertion of righteousness. Zhu Xi's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combines the two and tries to grasp the mean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Focusing on the speci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Rite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four Books, this is "Poetry can be popula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lies in "irony and recitation of swimming", and the "exegesis of Zhang sentence"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rony and recitation of swimming".
【作者單位】: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分類號】:B83-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強;;“主賓之辨”與朱熹的認識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周茶仙;;朱熹鄉(xiāng)村治理思想述論[J];安徽史學;2007年02期

3 宋燕鵬;吳克燕;;我國古代蝗災社會反應機制定型期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5期

4 粟品孝;文本與行為:朱熹《家禮》與其家禮活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曹小云;;《洗冤集錄》詞語札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張全明;張舜;;宋代人的讀書風氣與高雅境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高楠;宋燕鵬;;墓田上訴:一項南宋民間訴訟類型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沈素珍;錢耕森;;再論朱熹籍貫三省之爭[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9 宋燕鵬;;南宋地方官學的修建與士人參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袁道露;;羅大經論士大夫的道德與責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志鴻;;試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實踐[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汝倫;;“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論朱熹的釋義學[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高建立;;從心性論看朱熹對佛學思想的吸收與融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田智忠;;即氣論仁——朱子仁學思想的精神特質[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田智忠;;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論解讀[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偉勇;;宋詞箋注之典范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校正——以“卷三”為例[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宋魯彬;李曉霞;;中國茶道—道法自然[A];中國茶葉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林振禮;;朱熹與梁克家關系考辨[A];朱子學與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富金壁;;如此“補敘”豈當然——答王繼如先生文《莫將補敘當錯簡》[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九、十合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曹志紅;老虎與人:中國虎地理分布和歷史變遷的人文影響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4 孫旭紅;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屏;兩宋詞雅化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麗麗;李自成傳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化曉方;西漢散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連旗;北宋嘉yP二年進士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賈海建;神怪小說與山岳信仰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常德榮;南宋中后期詩壇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曉利;南宋詞社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4 郭小娟;《忍經》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5 王璇;宋代茶文化與宋代士大夫意識[D];江南大學;2010年

6 郭玉杰;周必大散文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7 林蓓蕾;活動于大觀、政和年間的豫章詩社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陳滿榮;夏竦及其駢文創(chuàng)作[D];南昌大學;2010年

9 張棟;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啟示[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葉惠美;漢字“理”的修辭文化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其昌;論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詮釋方式[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1期

2 鄒其昌;以《詩》說《詩》——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系列[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01期

3 鄒其昌;論朱熹“諷誦涵泳”的心理流程——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詮釋方式研究之一[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鄒其昌;論朱熹的“感物道情”與“交感”說——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審美創(chuàng)作旨趣研究[J];江漢論壇;2004年01期

5 鄒其昌;“諷誦涵泳”與“葉韻理論”——論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詮釋方式之二[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海學拾貝[J];求實;1983年02期

7 周夢江;《宋史·陳謙傳》辨正[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8 姚瀛艇;論黃宗羲對張載的疏證[J];史學月刊;1987年01期

9 黃金鐘;;朱熹對提高閩人文化素質的貢獻[J];教育評論;1990年06期

10 嚴振非;趙師淵與《通鑒綱目》[J];文史哲;199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瑞熙;;二論朱熹的政治主張[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2 牛力達;;簡論朱熹對易學發(fā)展的貢獻[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3 邵良棋;;淺談朱熹的“德治”思想[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4 陳其芳;;朱熹與武夷山[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5 國伯成;;紀念先哲朱熹[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6 鞠盛;;詠朱熹[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7 周予同;;朱熹之經學[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8 何乃川;林振禮;;朱熹“逃禪歸儒”的思想轉變[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9 鄭學檬;;在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學術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代序)[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10 肖永明;;朱熹《四書》學的治學特點[A];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志堅;九江也是“朱熹”郵票的原地[N];中國集郵報;2010年

2 張放;藏在深村的朱熹祠堂[N];成都日報;2005年

3 云大附中 劉翥;溫暖心靈的聲音[N];云南經濟日報;2010年

4 高秀昌;二程洛學與朱熹閩學[N];光明日報;2004年

5 安慶師范學院 朱守良;朱熹《家訓》:從個人修養(yǎng)到民族文明[N];光明日報;2008年

6 倪俊峰 陳建希 林建國 陳航;《朱熹誕生八百八十周年》在福建隆重首發(fā)[N];中國集郵報;2010年

7 楊暉 丁曉雄;朱熹故里著力打造園林城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8 方懷銀;“古徽州”應為“朱熹”郵票的原地[N];中國郵政報;2010年

9 陳國代;名山留圣跡 過化在人心[N];閩北日報;2010年

10 程勇;朱熹美學研究的新思路[N];中國文化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瑜;朱熹倫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2 權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包麗虹;朱熹《詩集傳》文獻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4 李鋒;朱熹政治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5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6 曹海東;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郝永;朱熹《詩經》解釋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雷喜斌;朱熹易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9 鄭熊;宋儒對《中庸》的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10 鄭俊暉;朱熹音樂著述及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長生;朱熹山水詩的淵源與嬗變[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常建勇;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3 李煌明;理念與天理——柏拉圖與朱熹[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王淑霞;圣賢——朱熹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5 羅小如;論朱熹《論語集注》的訓詁價值[D];寧夏大學;2003年

6 鄭俊暉;朱熹主要音樂著述的文獻學研究——以《朱文公文集》為中心[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徐永文;南宋時期贛東北朱熹后學的教育活動與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陳海燕;戴震與朱熹詩經學比較[D];安徽大學;2005年

9 姚宇亮;從朱熹書學看宋代儒學復興對書法的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10 高會霞;朱熹仁學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

本文編號:183598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598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85e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