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新世紀中西美學對話的總體框架
本文選題:新世紀 + 中西美學。 參考:《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摘要】:為了美學在新世紀的繁榮,中西美學家應該攜起手來,共同建構新世紀中西美學對話的總體框架。這一框架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在審美意識母結構層面上的對話,二是在自我或人格三元結構層面上的對話,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關學走向親和層面上的對話。由這密不可分的三個層面所構成的新美學體系,將著重考察和揭示美在人類文明生成優(yōu)化過程中所起的全局性作用,指導和提升人類的各項審美實踐活動,從而促進人類生存質量的全面提高。
[Abstract]:For the prosperity of aesthetics in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ians should join hands to construct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aesthetic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new century. This framework includes three levels: one is the dialogue at the level of the mother structure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e other is the dialogue at the level of the ternary structure of self or personality, and the third is the dialogue on the level of world relationship towards affin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new aesthetic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se three levels, will focus on examining and revealing the overall role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guiding and promoting the various aesthetic practic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human quality of life.
【作者單位】: 中國出版家協(xié)會
【分類號】:B8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松實;加強比較研究 促進美學和藝術的發(fā)展——中西美學與藝術比較討論會在武漢召開[J];美術;1985年06期
2 王岳川;中西美學中“興會”與“靈感”論之比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3 盧善慶;福建討論中西美學史上的文藝美學問題[J];哲學動態(tài);1986年09期
4 曹俊峰,,郭淑梅;中西美學陳述的比較[J];學習與探索;1995年02期
5 周來祥 ,陳炎;比較美學的意義與方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6 鄂美;中西美學與藝術比較討論會綜述[J];江漢論壇;1984年12期
7 孟憲明;對中西美學思想的嬗變及其方法論的思考[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8 盧善慶;近現(xiàn)代中西美學會沖與結合的焦點[J];哲學研究;1997年01期
9 程小平;對話與存在——略論巴赫金詩學的存在主義特性[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10 肖細白;詩歌教學與情感體驗[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強;;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點滴談[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2 朱燕紅;;抓住四要素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入對話[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3 片成男;;關于萬科“捐款門"事件的對話[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謝金林;;控制,引導還是對話:網絡輿論的政府治理[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孔維清;李華震;;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生本對話”的探索[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費潔;;吸納 對話 表達——“有感情地朗讀”引起的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7 過秦勇;;引領學生在科學分組實驗中對話互動[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8 張學廣;;三十年來西方哲學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影響[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9 史建國;;打造充滿詩意的作文課堂[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10 李淑英;;課例研討活動中對話的缺失與建構[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文飛;“沒有負擔的對話比爭論好”[N];光明日報;2002年
2 夏業(yè)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聆聽大師的對話[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3 記者 周效政;巴基斯坦重申愿與印度恢復對話[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4 吳嘉;建筑要與文化親情對話[N];中華建筑報;2002年
5 記者 王聰 袁正雄;寧夏銀企對話謀“雙贏”[N];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2002年
6 記者 陳樹章 崔星梅;國際國內專家對話“可持續(xù)發(fā)展”[N];發(fā)展導報;2001年
7 記者 張錦芳 李拯宇;朝鮮敦促美國改變對話態(tài)度[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8 記者 張建松;《世紀初的對話》出版[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9 吳晶;高層對話全面提升中美關系[N];中國經營報;2002年
10 本報記者 賀炬;強者與弱者的對話[N];中國體育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凌建侯;話語的對話本質[D];北京外國語大學;1999年
2 陳穎;“對話”語境中的錢鐘書文學批評理論[D];遼寧大學;2009年
3 王彥力;走向“對話”[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江藝;對話與融合:余光中詩歌翻譯藝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羅曼;蔣孔陽美學思想新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林作帥;論上海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的張力與對話(1843-1919)[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王菊麗;結構與解構的悖論性對話[D];河南大學;2005年
8 廖雪伶;佛學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對話之實質[D];四川大學;2005年
9 黃鍵;京派文學批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0年
10 牛競凡;對話與融合的藝術[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瓊;中西“游”和“游戲說”之比較[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2 鞠芳;《紅樓夢》間接言語行為探微[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3 樊義紅;作為批評形態(tài)的文學論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春暉;個性化閱讀教學探索[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5 林莉;視域融合視角下的翻譯主體間性[D];湘潭大學;2007年
6 康丹;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吳靖;走向對話的閱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沈素玲;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標和策略[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敏;審判程序中的法律解釋與對話[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10 黃崇君;沖虛與對話[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352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