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工廠:都市化進程中的審美景觀生產
本文選題: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 城市化(Urbanization); 參考:《人文雜志》2007年02期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化進程正在被以“國際化大都市”與“世界級都市群”為中心的都市化進程取代。在都市化進程中,作為傳統(tǒng)城市化進程主要實踐方式的現代工業(yè)受到巨大的沖擊,被當代的高新技術產業(yè)、信息產業(yè)、文化產業(yè)等都市經濟要素所替代。在都市化進程中,現代工業(yè)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現實命運:一是邊緣化,現代工業(yè)作為人類生活支柱的朝陽時代正在成為歷史;二是景觀化,是指工業(yè)生產空間同自己固有的“生產內容”與有限的“實用目的”剝離,在都市化進程中通過文化創(chuàng)意等審美生產程序使自身再生產為新的都市景觀。正是在大都市的財富、人口與剩余時間的基礎上,占據著龐大都市空間的廢棄廠房才能現實地完成新生的歷程,化腐朽為神奇,成為商業(yè)流通、文化創(chuàng)意與藝術生產的重要空間。如果說,前者可以用“暮色中的工廠在遠處閃著光”作隱喻,那么后者則是“暮色中的工廠成了都市最美的風景”。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being replaced b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entered o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world class city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modern industry, which is the main 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greatly impacted and replaced by the modern high-tech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and other urban economic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modern industry present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realistic destiny: one is marginalization, the sunrise era of modern industry as the pillar of human life is becoming history, the other is landscape, It refers to the separa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space from its inherent "production content" and its limited "practical purpose",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itself into a new urban landscape through aesthetic production procedures such as cultural crea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wealth, population and remaining time of the metropolis that the abandoned factory buildings, which occupy huge urban space, can realistically complete the course of new life, turn decay into magic, and become a commercial circulation. The important spac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If the former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y in the twilight flashing in the distance" as a metaphor, the latter is "the factory in the twilight has become the most beautiful view of the city."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上海市重點學科都市文化學優(yōu)勢學科建設項目資助,項目編號:Y0401
【分類號】:B83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山本良一;王瑩;崔揚;;1秒鐘:全球規(guī)模的環(huán)境變化[J];書摘;2006年08期
2 劉士林;;都市化進程論[J];學術月刊;2006年1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鄭晉鳴;[N];光明日報;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志軍;朱熹與圖斐利理性主義特色的確認與比較——兼論“李約瑟難題”[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張仁玲;;生態(tài)文明蘊涵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程建家;;農村老齡貧困群體社會心理“扶貧”探析——基于優(yōu)化人口心理素質的反貧困視角[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4 張曦兮;;我國農村工業(yè)化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及社會原因探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5期
5 李成硯;廖允成;;楊凌示范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評價[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4期
6 李偉;;柏拉圖《理想國》與當代都市社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鄒曉芟;;尋求科技條件下人與自然的和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8 李惠珍;;?思{筆下達爾的“瘋人-先知”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9 黃斌;馮飛龍;;論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中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李瑞光;;國外城鄉(xiāng)一體化理論研究綜述[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年1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信息動力學課題組;李德昌;;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的勢科學機制——信息動力學機制[A];第七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肖云;;數字科技館體驗館的設計與實踐[A];數字博物館研究與實踐(2009)[C];2010年
3 曲晨;;重慶市不同類型區(qū)區(qū)域差距的實證分析[A];成渝地區(qū)城鄉(xiāng)統(tǒng)籌與區(qū)域合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張鳳蓮;;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1)[C];2008年
5 劉士林;;都市與都市文化的界定及文化研究路向[A];“都市文化學科建設論壇暨都市文化原理編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程相占;;西方大都市帶思想要略[A];“雙三角論壇:國際大都市群理論與中國當代城市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周建國;;金字塔還是橄欖球?——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趨勢探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8 張玉榮;;自在自然的“遺忘”——生態(tài)危機根源的哲學探析[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9 梁花俠;費小梅;;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的個性化信息服務[A];和諧社會中的圖書館建設與發(fā)展——陜西省圖書館學會第六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宋迎法;苗紅娜;;電子治理:公共部門改革的新模式[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平;資源型城市產業(yè)演進規(guī)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2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3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艷東;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論[D];武漢大學;2010年
7 劉乃源;通往自由之路[D];吉林大學;2011年
8 黃達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學;2011年
9 黃永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肖應紅;我國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蘇丹;消費主義批判[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姚洪陽;試論人機關系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文化考量[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姜爽;網絡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探討[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年
4 喬麗華;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青少年亞文化及其價值意義[D];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敏娜;Web時代下的網絡出版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原秀麗;城鎮(zhèn)化與節(jié)慶體育和諧發(fā)展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丁偉;始秩序,致混沌[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蘇虹;科技異化問題及其意義的重新審視[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蓉;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劉元姝;長三角地區(qū)產業(yè)集聚與區(qū)域城市化關系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潘岳;中國環(huán)境問題的根源是我們扭曲的發(fā)展觀[J];環(huán)境保護;2005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劍坤;無法把握的開灤[J];文明;2004年09期
2 張法;電腦的審美景觀與哲學意義[J];文藝爭鳴;2003年05期
3 白山;產品的造型與功能[J];裝飾;1986年01期
4 孫海泉;簡論蘇南現代工業(yè)創(chuàng)辦的動力和投資環(huán)境[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5 丁巴;;八省市詩人探討工業(yè)詩[J];詩刊;1990年09期
6 任啟平;東北地區(qū)現代工業(yè)起步基礎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到此一游;;當代游俠遇到現代工業(yè)……[J];今古傳奇(武俠版上半月版);2008年11期
8 張風;現代工業(yè)產品設計的趨勢[J];裝飾;1997年03期
9 吳曉;;民間藝術旅游展演文本的文化意義——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個案研究[J];民族藝術;2009年02期
10 張風;論現代工業(yè)設計體系的發(fā)展與完善[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新梅;陳國華;;以人為本的現代工業(yè)安全管理[A];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會首屆年會暨職業(yè)安全健康論壇論文集[C];2004年
2 ;編者的話[A];新世紀中國蓄冷空調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劉建中;;序[A];科教影視論文集[C];2004年
4 陶德華;張建華;付尚發(fā);;工業(yè)潤滑劑的三個基本要求[A];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潤滑技術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溫州)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丁峰;;現代工業(yè)企業(yè)成本管理淺析[A];第七屆中國煤炭經濟管理論壇暨2006年中國煤炭學會經濟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武紹學;商成杰;;織物防紫外線整理的研究[A];'2001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劉擁海;陳奕斌;黃建城;劉昔輝;魏秀惠;何素萍;;蕎麥耐鉛毒的基因型差異研究[A];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第九次全國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張德東;張德兆;張崇道;;論骨折的治療[A];跨世紀骨傷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薈萃[C];2004年
9 陶德華;張建華;付尚發(fā);;工業(yè)潤滑劑的三個基本要求[A];第二屆全國工業(yè)摩擦學大會暨第七屆全國青年摩擦學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集[C];2004年
10 朱林利;鄭曉靜;;基于Boltzmann方程電磁熱傳導方程[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鄧柯 吳丹;從零起步 工業(yè)港繪出壯闊畫卷[N];成都日報;2007年
2 本版撰文:謝輝 方斌;肇慶高新區(qū):打造年產值5000億現代工業(yè)城[N];南方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鐘文;構建適應“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要求的強大現代工業(yè)產業(yè)體系[N];成都日報;2010年
4 劉真明 董銳 王忠彬 本報記者 張兀 戚曉楠;四川郫縣:發(fā)展現代工業(yè)港 助推縣域經濟躍上新臺階[N];經濟日報.農村版;2006年
5 ;從一窮二白到現代工業(yè)體系的歷史跨越[N];中國信息報;2009年
6 薛毅;抗戰(zhàn)時期中國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N];中國化工報;2005年
7 英濤;一手抓綠色產業(yè) 一手抓現代工業(yè)[N];保定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歐梁 通訊員 丁應軍;以“一工程三行動”努力建設“現代工業(yè)大市”[N];岳陽晚報;2011年
9 季煜;我市加快推進技術標準戰(zhàn)略[N];揚州日報;2006年
10 十六大代表 鞍山市委書記 胡曉華;走新型工業(yè)化道路 建現代工業(yè)強市[N];遼寧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峰;制度變遷與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D];四川大學;2004年
2 王滔;基于多Agent理論和虛擬現實技術的工控人機系統(tǒng)研究及應用[D];上海大學;2005年
3 吳瓊;以現代工業(yè)設計理念振興常州梳篦傳統(tǒng)手工藝產業(yè)[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6年
4 布茲;工業(yè)區(qū)的影響和可持續(xù)性[D];重慶大學;2009年
5 金影子;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的財稅金融政策[D];東北財經大學;2000年
6 王守泉;科技革命與中國現代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金影子;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與財稅金融政策[D];東北財經大學;2002年
8 帕哈爾丁·伊沙米丁;維吾爾傳統(tǒng)工藝文化研究[D];新疆大學;2001年
9 許雪琦;分布式智能化狀態(tài)監(jiān)測與故障診斷系統(tǒng)的設計與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10 聶家華;開埠與濟南早期城市現代化(1904—1937)[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淵;現代工業(yè)建筑發(fā)展趨勢探析[D];重慶大學;2005年
2 鮑成志;現代工業(yè)與城市發(fā)展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3 李慧;現代工業(yè)企業(yè)人力資源績效考評體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1年
4 胡劍慧;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訓中心建設中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胡永表;系統(tǒng)工程在現代工業(yè)園區(qū)管理創(chuàng)新中的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6 于利華;生命之虹[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7 聶國斌;基于小波神經網絡的故障診斷工程師輔助系統(tǒng)研究與開發(fā)[D];大連交通大學;2007年
8 王美蓉;20世紀50年代以來甘肅工業(yè)變遷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9 王健夫;鍋爐燃燒新技術的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10 李鴿;阿曼達和布蘭琪—文化沖突的受害者[D];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10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