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中國古典美學之路
本文選題:中國古典美學 + 中國美學。 參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摘要】: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問題是美學界的一個老話題,但也是一個新問題。如果把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定位為西方美學"東漸"以來與中國本土美學發(fā)生碰撞、交流,由此產(chǎn)生了不同于中國古典美學的新的話語形態(tài)和理論范疇,造成了中國美學原本發(fā)展方向的新變,從而呈現(xiàn)出一些具有西方美學現(xiàn)代性的因子,那么,從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魯迅、朱光潛、宗白華一直到今天的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新實踐美學等百年來的中國美學研究,都可算作這一題域。如果把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定位為中國美學學人為適應美學現(xiàn)代發(fā)展的需要而自覺進行的旨在抵制西方美學話語霸權、建設有中國古典美學根柢、中國美學話語特色且可與西方美學進行對話的相關美學研究,則主要始于上個世紀末期,距今只有約10年時間。百余年的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研究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成為我們今日進行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建設彌足珍貴的一筆遺產(chǎn);近10年來的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研究,則形態(tài)紛呈,思想各異,成為我們今日思考美學現(xiàn)代性問題的首要出發(fā)點。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就是從后一種視角,對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研究做深層挖掘,其中劉桂榮是從中國古典美學的研究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這種研究存在的問題和應該采取的路子;曹暉是從美育的角度,對中國美育現(xiàn)代性建設的歸納掃描,總結經(jīng)驗,分析不足;谷鵬飛是從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新實踐美學論爭的角度,分析三派美學對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建設的貢獻與不足。希望能有更多的專家和學者參與到這一問題的討論中來,進一步推進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性建設。
[Abstract]: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an old topic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but it is also a new one. I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defined as the collis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aesthetics and the Chinese native aesthetics since the "eastward development", there will be a new discourse form and theoretical categor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 This has resulted in a new change in the original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thus presenting some factors with the modernity of Western aesthetics. Well, from Wang Guowei, Liang Qichao, Cai Yuanpei, Cai Yuanpei, Cai Yuanpei, Cai Yuanpei, Cai Yuanpei to today's practical aesthetic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other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aesthetic research, can be counted as this domain. I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defined as the purpose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ian to resist the hegemony of western aesthetic discourse and to build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The relevant aesthetic studies with Chinese aesthetic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dialogue with western aesthetics mainly began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and are only about 10 years old.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has left us a lot, and has become a precious legacy for us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today, while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in the past 10 years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forms and different ideas. I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starting point for us to think about the modernity of aesthetics today. The three articles published here are to dig deeply into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from the latter angle of view, in which Liu Guirong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ways to be adopted in this study. Cao Hui is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ums up the experience, analyzes the insufficiency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ums up the experience of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rgues from the angle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three schools of aesthetic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It is hoped that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in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傅松雪;美在生成:時間美學導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蘇薈敏;石濤《畫語錄》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林;試論書法研習對雕塑創(chuàng)作的積極作用[D];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
2 尉東生;論城市雕塑與城市空間[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巖;論禪思與詩意交融的廢名小說[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程剛;詩學與理學:邵雍《擊壤集》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程晶晶;韻者,,美之極[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6 秦壽平;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7 王煒;中國古代文學插圖的意境表現(xiàn)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8 李鵬程;中國傳統(tǒng)視覺符號的價值創(chuàng)新[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9 曹繼東;“春晚”和“秋晚”的意義圖式與文化闡釋[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10 賀立軍;高中古典詩歌教學與生命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桂榮;;“自然”何謂? “自然”何以美? “自然”如何能美?——基于中國古典美學自然觀的理路[J];晉陽學刊;2011年04期
2 周軍偉;;當代老子美學研究的方法論反思——基于美學史的考察[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韓書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國美學”——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高建平[J];學海;2011年04期
4 陸蓉之;;入境:中國美學[J];藝術·生活;2006年06期
5 鄧娜;劉晗;徐飛;;暢論中國美學與文化精神——“李澤厚思想學術研討會”報道[J];世界哲學;2011年05期
6 李科林;;美的虛實之辨——讀張法《美學導論》[J];文藝爭鳴;2011年15期
7 李天道;;中國美學審美緣在構成論與道家“自然無心”說[J];宜賓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8 李天道;;中國美學“韻味”范疇之生成原點及特質(zhì)[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劉顏玲;;論呂o偂拔ㄊ睹姥А薄泄姥Ю礪坌翁奶鉸氛遊J];理論月刊;2011年07期
10 余開亮;;中西美學比較中的問題意識——讀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J];文藝爭鳴;2011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2 張道一;;中國美學站起來[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閻國忠;;中國美學缺少什么?[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劉桂榮;;回顧與反思——中國古典美學現(xiàn)代性建設十年[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傅謹;;中國美學面臨的三大問題[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7 王建疆;;中國美學:從主義出發(fā)還是從形態(tài)出發(fā)?[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張立斌;;美學:學科發(fā)展的體系性及界限性[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10 徐良;;全球化:中國美學的選擇與傳播[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鄧軍海;中國古典美學研究亟須解決的三個問題[N];光明日報;2007年
2 本報見習記者 馬寅秋 萬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國美學[N];團結報;2010年
3 王學海;中國美學原點的反思和建設[N];文藝報;2005年
4 陳思勤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當代中國美學“生活論轉(zhuǎn)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瀟牧 李雪;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該如何發(fā)展[N];中國藝術報;2011年
6 本報特約記者 楊玉娟;世界美學大會與中國[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李平;中國美學的地方經(jīng)驗和世界價值[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楊暉 李平;“地方經(jīng)驗”:美學研究的重要元范疇[N];文藝報;2005年
9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士林;中國美學的本土經(jīng)驗及未來發(fā)展[N];社會科學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馬子雷;中國美學如何走上“美的歷程”[N];中國文化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興旺;中國美學發(fā)生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人比較美學觀的人類學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3 董雪靜;中國古典美學“厚”范疇論[D];復旦大學;2006年
4 趙建軍;魏晉般若與美學[D];復旦大學;2004年
5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6 楊廟平;《巴黎手稿》與當代中國美學理論形態(tài)建構[D];四川大學;2007年
7 王鵬英;二程理學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張傳友;清代實學美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李春娟;方東美生命美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10 陳立群;先秦天人觀念的變遷與審美意識的醞釀[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凡娟;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現(xiàn)狀的幾個宏觀問題的嘗試性探討[D];山東大學;2010年
2 何鶴立;試論中國古典美學中的三分思維方式[D];安徽大學;2004年
3 亓元;中國古典審美接受中的“過度詮釋”[D];黑龍江大學;2007年
4 劉建玲;中國古典美學中“游”的美學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伯珍;論“拙”[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宋陽;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D];新疆大學;2009年
7 鄒啟峰;尼采與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美學[D];安徽大學;2004年
8 楊江濤;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悲”[D];鄭州大學;2005年
9 傅千里;管窺中國現(xiàn)代美學對話“美”[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10 唐善林;啟蒙·革命·審美[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7943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9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