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xiàn)代人類學范式看生態(tài)美學研究
本文選題:現(xiàn)代人類學 + 生態(tài)美學��; 參考:《學術月刊》2003年02期
【摘要】:現(xiàn)代人類學范式對于生態(tài)美學研究的意義主要有四 :一是人類學作為以具體直接的人類生活為終極存在的思維范式 ,超越了主客二元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 ,從而徹底還原了生態(tài)美的和諧本質 ;二是超越了實踐論美學的工具論、認識論局限 ,恢復了馬克思存在論實踐觀的現(xiàn)代品格 ;三是使生態(tài)美學超越了一般生態(tài)學范疇 ,使之進入真正人文的、審美的領域 ;四是有助于建構一種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態(tài)美學。
[Abstract]:There are four main meanings of modern anthropology paradigm to ecological aesthetics research. One is that anthropology, as the ultimate mode of thinking with concrete and direct human life as its ultimate existence, transcend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dual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It has completely restored the harmonious essence of ecological beauty, surmounted the tool theory and epistemological limita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restored the modern character of Marx's existential view of practice, and made ecological aesthetics transcend the category of general ecology.It is helpful to construct a kind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
【分類號】:B83-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南n\;論哲學思維的三種范式[J];江海學刊;1999年05期
2 謝永康;從人類學范式看馬克思哲學的定位問題[J];求是學刊;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斌;;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正義觀及其理論構建[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2 李占偉;;視覺霸權反思與多重審美感知重建[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曹月如;;從祖蔭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農村宗教變遷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2期
4 王海斌;;論馬克思實踐觀的主體向度[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5 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系——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湯文曙;陳明秀;;社會歷史中的自然觀——兼談盧卡奇的“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湯文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哲學及其基本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周琦;;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剖析及其當代意義[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馮正強;;個性的解釋學張力——從康德的天才論美學到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芮必峰;健全的社會與健全的傳播——試論弗洛姆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航;;互聯(lián)網與道德:模式化研究[A];第16回韓中倫理學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2 李兵;;試論道德的人類學基礎[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田秀云;白臣;;我國當代責任倫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倪星;;轉型期中國的公共領導體制變革與廉政建設[A];論法治反腐——“反腐敗法制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胡敬斌;;畢節(jié)試驗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基于馬克思主義視閾[A];畢節(jié)模式研究[C];2010年
6 劉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大眾文化在亞洲: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7 童慶炳;;毛澤東的美學思想三題[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嚴春友;;論實踐美學的理論缺陷[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9 關莉麗;;當代藝術生產研究關鍵詞解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10 張錚;;簡論人類文明的藝術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8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明珠;米蘭·昆德拉小說敘事形態(tài)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超;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8 周晶;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tài)文明思想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姜佳杞;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調節(jié)機制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小雪;語文教育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南n\;論哲學思維的三種范式[J];江海學刊;1999年05期
2 吳曉明;維柯的歷史原則及其意義[J];哲學研究;1992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宜海;;生態(tài)美學視野下美的本質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2 孫艷;;被“設計”出的生態(tài)美——解讀日本base valley建筑[J];美與時代(上);2011年06期
3 于永順;孫海龍;;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的文藝理論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高強;;生態(tài)美學視野下的中西自然觀[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5 宋薇;;生態(tài)美學、環(huán)境美學與自然美學辨析[J];晉陽學刊;2011年04期
6 劉運霞;;論《老人與�!分旭R林魚的生態(tài)美學意義[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7 劉廣春;;試論《詩經》的生命生存意識[J];名作欣賞;2011年20期
8 羅成;;透過圖騰姿態(tài)看南永前詩歌中的生態(tài)審美[J];華章;2011年19期
9 陳明霞;劉明智;朱存紅;;論歐陽修詞的生態(tài)美學傾向[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劉衛(wèi)英;孫茜;;明清“虐食”載錄的潛生態(tài)美學思想[J];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杰;徐蘇寧;;城市化進程下城市生態(tài)美的意境創(chuàng)造[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何樹全;;走動式——高校輔導員工作范式初探[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7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07年
3 黃濤;;論構建生態(tài)技術范式[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4 方巍;;關于社會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徐溯源;;生態(tài)倫理與生態(tài)美學視角下的城市規(guī)劃價值觀[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林斐;;自我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9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10年
7 萬靜靜;;淺談不同歷史時期翻譯范式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8 漆昌柱;;運動員高級認知過程研究的方法范式探析[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9 郭永玉;;特質、動機和敘事:人格研究的三種范式及其整合[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戴冬香;;對我國旅游經濟學學科研究的認識與思考[A];旅游學研究(第五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韋鵬雁 本報通訊員 田達歡;生態(tài)美學研究的范例[N];廣西日報;2011年
2 曾繁仁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生態(tài)美學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劉悅笛;“生態(tài)美學”的系統(tǒng)闡釋[N];人民日報;2010年
4 安佰鴻 北京語言大學;生態(tài)美學會通中西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的產生及其意義[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曾繁仁;建設中國特色的生態(tài)美學[N];人民日報;2009年
7 吳承篤;生態(tài)美學的新譯介[N];文藝報;2010年
8 張元端;生態(tài)美學與住宅創(chuàng)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9 萬蓮子 王瓊;中國生態(tài)美學的意蘊[N];文藝報;2005年
10 李星;探索生態(tài)美學建構[N];光明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丹麾;當代西方生態(tài)建筑的美學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2 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隋麗;現(xiàn)代生態(tài)審美意識的生成與文本建構[D];遼寧大學;2008年
4 趙鳳遠;莊子生態(tài)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楊文臣;當代西方環(huán)境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陳正勇;自然、神性與美[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7 宮淑紅;美國教育技術學的歷史與范式演變[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魏建;當代西方法經濟學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9 李琳;中國佛教的生態(tài)審美智慧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10 曹瑞娟;宋代生態(tài)詩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超群;生態(tài)美學:個體精神生態(tài)的建構及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瑋;當前國內生態(tài)美學研究中的哲學基礎問題探索[D];延安大學;2010年
3 楊津;基于生態(tài)美學思想的家居產品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4 陶冶;生態(tài)美學主旨與當代人和自然關系的審美建構[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鄧亞梅;希臘神話的生態(tài)美學闡釋[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文亮;生態(tài)美學視域中的20世紀鄉(xiāng)土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艷麗;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思想哲學基礎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小云;平衡論生態(tài)美學觀[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9 邵豐;當代視域下的莊子生態(tài)美學思想[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玉琪;海德爾格生態(tài)美學思想批判[D];西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606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60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