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圣外王”與儒家美學的精神邏輯及話語建構(gòu)
本文選題:內(nèi)圣外王 切入點:儒家 出處:《學術(shù)月刊》2010年12期
【摘要】:"內(nèi)圣外王"是理解儒家美學思想的內(nèi)在視野。沿內(nèi)圣的方向,儒家發(fā)展出以個體精神超越為關(guān)注核心、以性與天道相貫通為最高境界的心性美學,試圖通過詩性倫理的思路來解決美學與倫理學的關(guān)系;沿"外王"的方向,儒家發(fā)展出以審美制度建構(gòu)為關(guān)注核心、以審美功利主義為基調(diào)的制度美學,試圖通過詩性政治的思路來解決美學與政治學的關(guān)系。"內(nèi)圣外王"決定了儒家大局觀美學理論形態(tài),以及將美學問題與文化、政治問題合并思考并一起解決的方法論,這既具有深刻的智慧,也潛藏著內(nèi)在的思想矛盾,不僅影響美學問題的最終解決,也使儒家審美理想變得僵硬枯燥。
[Abstract]:The internal, holy and external kings are the inner vis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fucian aesthetic thought.Along the direction of inner sanctity, Confucianism develops the mind aesthetics with the transcendence of individual spirit as the core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the Tao of heaven as the highest realm, trying to 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ethics through the thinking of poetic ethics, an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outside king".Confucianism has developed institutional aesthetics with aesthetic system construction as its core and aesthetic utilitarianism as its keynote. It tries to 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through poetic politics. "The internal, holy and external kings have decided the form of the Confucian overall vision's aesthetic theory and the methodology of thinking and solving the aesthetic problems together with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This is not only profound wisdom, but also latent internal ideological contradiction.It not only affects the final solution of aesthetic problems, but also makes the Confucian aesthetic ideal stiff and dull.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
【基金】:山東省社科基金 第47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
【分類號】:B83-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刁生虎;老莊直覺思維及其方法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馬育良;儒門《詩》學中的“興”[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于川;《呂氏春秋》美在“中和”思想淺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王念東;氣韻與文氣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陳育德;畫形于無象 造響于無聲——論音樂與繪畫之通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戴承元,楊明貴;論《紅樓夢》“花落人亡”的悲劇意味[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7 孫維城;南北宋之間幾位詞論家的詞學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8 馬奔騰;當代禪美學研究述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鄧新華;“以意逆志”論——中國傳統(tǒng)文學釋義方式的現(xiàn)代審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10 趙白生;“我與我周旋”——自傳事實的內(nèi)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魯瑞菁;;兩漢“三代始祖感生說”述論[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2 鐘慶忠;;花文化效應成就了百萬葵園[A];中國花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賈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觀[A];當代亞洲色彩應用:第四屆亞洲色彩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陳根;;產(chǎn)品本土化設(shè)計在企業(yè)品牌建設(shè)中的應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云;西方前現(xiàn)代泛詩傳統(tǒng)——以中國古代詩歌相關(guān)傳統(tǒng)為參照系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王艷華;信仰的人學價值意蘊[D];吉林大學;2004年
3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D];西北大學;2001年
4 王美鳳;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5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quán)力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6 王人博;中國近代憲政思潮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7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楊平;康德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想[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馮文坤;“自然”思微與詩學再識[D];蘇州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雷;人為自身立法[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張勝利;論文學的宇宙境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黃亞卓;陸機詩歌美學風格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吳永強;論莊子的人生觀教育思想[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5 李晚成;曹植思想與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6 劉潔;神理與詩情——論船山詩學的超越本質(zhì)[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7 李文;深圳、北京、哈爾濱植物景觀探討與分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1年
8 邱嶸;我國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啟示[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9 鄭勤硯;師徒傳承美術(shù)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10 余意;論宋代文人雅詞的審美品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海軍;;理性之中的效用——老子美學思想之政治功用[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10期
2 郭秦;;儒家美學·改革文學[J];唐都學刊;1988年02期
3 李艇;;試析孔子美學思想對中國古代美學影響深遠的原因[J];邢臺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4 任芳瑩;宮敏燕;;論儒家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和啟示[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02期
5 王柯平;“中和”為美的儒家美學思想──中國古典美學札記(1)[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6 王瀟;程澤明;姚倩;;儒家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闡釋——首屆中華兩岸三地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溫晶晶;;儒家美學思想與民族心理結(jié)構(gòu)的塑造[J];大眾文藝;2010年13期
8 陳偉;種海燕;;儒家社會生態(tài)美學思想與道家自然生態(tài)美學思想比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梁存發(fā);;論儒家美學與傳統(tǒng)藝術(shù)精神——兼論杜甫詩風[J];科學經(jīng)濟社會;2007年01期
10 李志宏;;儒家美學功利觀的科學化闡釋[J];華夏文化論壇;2009年00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韓麗娟;《禮記》中的禮樂教化美育思想與儒家審美人格的建構(gòu)[D];山東大學;2012年
2 陳琰;郭象《莊子注》美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272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2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