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劇場欣賞心理的特點
本文選題:劇場藝術 切入點:欣賞心理 出處:《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01期
【摘要】:本文從感知的完美性、感受的雙重性、體驗的集體性,來分析劇場欣賞心理特點,論證了劇場藝術特殊性的充分發(fā)揮,將帶來新的繁榮局面。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ater appreci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perfection of perception, the duality of feeling and the collectivity of experience,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full play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atre art will bring about a new prosperous situation.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單永軍;;網(wǎng)絡戲劇的美學特征[J];電影文學;2008年22期
2 林克歡;;反叛、超前的青年戲劇[J];戲劇藝術;1989年03期
3 龐越;1995年四川劇壇回顧[J];四川戲劇;1996年03期
4 陳振華;;從邊緣到中心:西方劇場理論的變遷[J];四川戲劇;2010年06期
5 禹雄華;;略論劇場欣賞心理的特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1992年01期
6 余林;;劇場藝術的展望——承受艱難是劇場藝術的生命本色[J];廣東藝術;2000年06期
7 郭富民;;小劇場藝術與中國早期話劇[J];藝術評論;2008年03期
8 張光全;;文藝創(chuàng)作與欣賞心理[J];固原師專學報;1992年02期
9 林武燕;;戲曲藝術觀眾欣賞心理芻議[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5期
10 童道明;戲劇的幻想(之二)[J];藝術百家;198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小夏;;于慧——給觀眾一個驚喜[A];我的角色與我們的劇團——第六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1997年
2 林默予;;學做人,把心交給觀眾[A];新世紀電影表演論壇(下)——第八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2001年
3 毛俊輝;;從梅花獎說到香港舞臺[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李昭棟;;突破傳統(tǒng)剪輯原則的對話[A];科教影視論文集[C];2004年
5 王景波;;影響我國足球觀眾滿意的因素及其對策[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6 劉瑞峰;;談常設展覽的講解[A];學習型社會與科技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C];2003年
7 胡欣民;;以觀眾的名義[A];以人為本促進科普場館協(xié)調(diào)和持續(xù)發(fā)展——2004年中國自然博物館協(xié)會海南研討會論文論文集[C];2004年
8 劉厚生;;中國話劇史的十一個“為什么” 回顧話劇百年興衰之路[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9 蘇艷;;論使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A];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三屆學術會議文集[C];2000年
10 閻欣;;全面加強服務工作,樹立博物館新形象[A];北京博物館學會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裕;傳統(tǒng)劇場藝術與時尚共舞[N];文匯報;2008年
2 尹健梅;博物館觀眾的欣賞心理[N];中國文物報;2002年
3 時新奇;小議戲曲觀眾的欣賞心理[N];周口日報;2006年
4 山彥;造型藝術與欣賞心理[N];河南日報;2001年
5 夏振球 李鴻錦;戲曲觀眾的欣賞心理[N];中國文化報;2000年
6 林青;從奧運賽場看文明觀劇[N];中國藝術報;2008年
7 胡俊杰;惡性炒作傷害了誰?[N];中國電影報;2005年
8 丁 潔;貼近觀眾就能贏得觀眾[N];中國藝術報;2005年
9 本報首席記者 孟菁葦;觀眾因何感到不解渴?[N];中國消費者報;2005年
10 任征;專業(yè)展:觀眾要不要專業(yè)[N];中國貿(mào)易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昊;意義的解碼[D];復旦大學;2005年
2 錢建明;物語新聲 絲竹相和[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3 黎力;否定之否定:長陽土家族“跳喪”儀式的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8年
4 何斌;中國職業(yè)籃球競賽市場消費需求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5 孟巖;泰中動作電影比較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
6 曹海峰;精神分析與電影[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馬志飛;馬街書會民間曲藝活動的社會機制研究(1979-2007)[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8 池建宇;電視頻道的節(jié)目差別策略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黃聿清;兩岸電視觀眾收視行為之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10 田明;電視娛樂產(chǎn)業(yè)戰(zhàn)略發(fā)展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書忠;《影視審美鑒賞心理初探》[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2 胡慶齡;戲劇審美接受心理研究綱要[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3 張帆;尋找新的藝術生存形態(tài)——論電視戲曲的改編與創(chuàng)新[D];吉林大學;2004年
4 萬海洋;論左翼話劇結構的傳統(tǒng)承襲[D];山東大學;2008年
5 姜濤;論新時期小劇場戲劇的觀演關系[D];上海戲劇學院;2000年
6 呂正標;中國電視新聞節(jié)目:從時段的角度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吳麗娜;論蘇珊·朗格的戲劇美學[D];武漢大學;2004年
8 姜慧;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的美學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白烏蘭圖雅;蒙古語電視與觀眾互動關系的社會學分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10 黃光輝;全國排球聯(lián)賽現(xiàn)場觀眾行為文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26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2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