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思想文化的精神品格及美學蘊涵
本文選題:中唐 切入點:思想文化 出處:《中州學刊》2002年02期
【摘要】:“安史之亂”以后 ,隨著時代的遷移和歷史的變幻 ,唐代的思想、學術及藝術審美等歷史文化逐漸從前期過渡、延展于后期階段。筆者認為 ,以中唐為主要代表的唐代后期文化 ,不能僅僅理解為是盛唐精神的衰落。在此時期 ,思想文化領域里表現(xiàn)出較為活躍、開放和自由的特征。它不僅在許多方面卓有建樹 ,而且在整個中國古典文化發(fā)展中 ,也構成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 ,成為“古今百代之中”。同時 ,唐代中期思想學術和社會思潮的核心理念是復興儒學 ,即以強烈的拯時淑世精神重新確立儒家的價值觀念 ,并以此來匡正時弊 ,解決新的時代課題。儒學的重新振興和自我建構已成為中唐歷史—文化發(fā)展的時代契機與直接動力。理清和把握這一歷史發(fā)展脈絡 ,對深入認識和分析中唐歷史文化及藝術審美的主要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After the "Anshi Rebellion", along with the time migr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 the Tang Dynasty thought, the academic and the artistic esthetic history culture and so on gradually transition from the early stage, extends in the later stage.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late Tang Dynasty culture, mainly represented by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the decline of the spirit of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In this perio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 showed more active, open and free characteristics.It not only has great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but also constitut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link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At the same time, the core idea of the ideological, academic and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middle of Tang Dynasty is to revive Confucianism, that is, to re-establish the Confucian values with the strong spirit of saving the life of the world, and to correct the problems of the times and solve the new problems of the times.The revival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has become the opportunity and direct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mid-Tang Dynast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art aesthetics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科研處
【分類號】:B83-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葛曉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復古思潮的濫觴[J];文學遺產;1998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向紅;;命意宏博 氣貫一篇——論司馬相如辭賦的氣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胡阿祥;;《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申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仲紅衛(wèi);孔子的詩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張憲華;;唐末五代徽州的北方移民與經濟開發(f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戴干明;;淺論中唐初期古文家的文與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6 洪云芳;;由《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婚姻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7 郭淳;;試論嵇康的人格特征及其現(xiàn)代意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8 崔有第;;論《鶯鶯傳》“忍情”議論的批判作用和藝術價值[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保宏彪;;唐肅宗興復基地取舍于朔方和河西的原因[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劉軍;;北朝侍讀考述[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建農;;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高慧斌;;試析魏晉南朝家學興盛的原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邱敏;;南北朝江蘇地域經濟開發(fā)的差異——兼論“蘇北落后于蘇南”的歷史成因[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高賢棟;;《魏書·李沖傳》“舊無三長,唯立宗主督護”辨析[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4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杜浩;同構與沖突[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晉南北朝羌人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范明靜;大歷、貞元文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曉東;明清民居與文人園林中花文化的比較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莊金秋;兩晉與北方民族政權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玉鮮;傣族與云南其它民族干欄民居比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3 余從剛;柱式藝術中生命意識的表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倪黎;城市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色彩應用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5 吳昊;《齊民要術》所見公元六世紀中國北方社會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6 張兵;論魏晉筆記小說中的審美文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孫萌;氣息的嬗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紀東佐;魏晉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釋道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在存;三國軍旅詩賦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文彬;借景理法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志超;;儒學樂論及美育思想[J];教育與現(xiàn)代化;2006年04期
2 楚甲周;王逸之;;民族文化信心的重建——從中唐韓愈所倡導的“儒學道統(tǒng)論”意義下的“文化復興”運動說起[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李壯鷹;儒學的轉型和文學的解構——論韓愈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J];學術月刊;2005年06期
4 梁文娟;;論中唐敘事詩的藝術特色[J];文教資料;2008年16期
5 孫鴻亮;;佛教禪宗與中唐艷詩復興[J];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6 袁婷婷;;從白居易看中唐知識分子創(chuàng)作與生存環(huán)境之關系[J];當代小說(下);2011年03期
7 唐小華;;唐代賦學思想發(fā)展脈絡初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高林清;;中唐敘事詩繁榮之原因[J];陰山學刊;2006年05期
9 張瑜;;論韓之“奇崛”和白之“通俗”對中唐詩風探索的價值[J];青年文學家;2011年03期
10 王偉歌;;從中唐傳奇看唐婚姻法在文學中的反映[J];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秀萍;朱海燕;劉仲華;;論明清茶美學思想的內涵與特征[A];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y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摘要)[C];2010年
2 顧道弟;;美論二題——學習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思想有感[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黃震云;馬宗昌;;關于儒學經學國學的關聯(lián)及其當代意義[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4 周錫山;;論馮友蘭哲學中的美學思想[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5 耿淑玲;伍成泉;;從《抱樸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解光宇;;論徽州文化的儒學物質(兼論區(qū)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關系)[A];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高登智;;儒學遠播云南[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8 馬來平;;儒學必定成為促進科學發(fā)展的強大文化力量[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11:我國科技發(fā)展的文化基礎[C];2007年
9 陳立;;古代越南儒學教育評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齊紅深;;論賀欽的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大學 湯一介;儒學與生態(tài)[N];人民日報;2003年
2 四川大學法學院 喻中;心性儒學:規(guī)范中國人生活的彼岸世界[N];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記者 博悅;“儒學與儒商研討會”在京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4 林桂榛;儒學的世界性與世界性的儒學[N];光明日報;2004年
5 葉楚炎;儒學:二十一世紀最強大的文化影響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6 駐山東記者 常會學;山東舉辦省校共建儒學高等研究院座談會[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浙江省儒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吳光;“一道五德”:儒學核心價值觀的新表述[N];北京日報;2010年
8 記者 王端鵬;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成立[N];濟南日報;2010年
9 楊國榮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作為哲學的儒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程惠哲 任慧 文字整理 張敬華 潘源 肖慶;中國的孔子 世界的儒學[N];中國文化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芬霞;中唐詩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劉心;中唐文編年[D];廈門大學;2008年
3 衷海燕;儒學傳承與社會實踐[D];廈門大學;2003年
4 魏紅珊;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5 余虹;禪宗與全真道宗教美學思想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奎河;綿延與積淀[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7 張s,
本文編號:17117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1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