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現(xiàn)代性的理論意義
本文選題:啟蒙現(xiàn)代性 切入點:文化現(xiàn)代性 出處:《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摘要】:現(xiàn)代性是包含張力的文化現(xiàn)象 ,從歷史分期或精神實質(zhì)來說 ,現(xiàn)代性可分為啟蒙現(xiàn)代性和文化現(xiàn)代性 ,前者是對社會現(xiàn)代化的肯定和呼吁 ,后者是對現(xiàn)代化進程的批判和反思。審美現(xiàn)代性對我們的美學文學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借鑒意義 ,本文從四個方面考察了審美現(xiàn)代性的理論意義
[Abstract]:Modernity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containing tension. In terms of historical stages or spiritual essence, modernity can be divided into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and cultural modernity. The former is an affirmation and appeal to social modernization.The latter is the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Aesthetic modernity has many referential meanings for our aesthetic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modernity from four aspects.
【作者單位】: 四川外語學院外國語文研究中心
【分類號】:B83-06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單永軍;;醉:詩意的自遠與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較[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2期
2 賀明華;林徽因小說《九十九度中》的現(xiàn)代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陳旭光;論第四代導演與現(xiàn)代性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陳旭光;九十年代:文化轉(zhuǎn)型與先鋒詩歌的“后抒情”[J];當代文壇;1996年04期
5 萬孝獻;;麥田里的守望者——論海子大地烏托邦的詩意棲居[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6 田忠輝;;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走向及未來發(fā)展趨勢反思[J];東岳論叢;2006年01期
7 杜玉梅;;生存思考中沉重的突圍——《狂人日記》與《一地雞毛》知識分子主體形象比較[J];東岳論叢;2006年05期
8 楊四平;重讀海子[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9 謝暉;詮釋法律的主觀性及其原因[J];法學;2002年08期
10 田春,孫輝;藝術與想象——胡塞爾藝術美學思想探析[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俊杰;;試析《日出》中陳白露的自殺[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利民;西方理論中國化的步伐:進化論與中國文學理論的變異[D];四川大學;2007年
2 黃偉;返回藝術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學;2006年
3 劉玲;拉康理論視野中后現(xiàn)代社會的欲望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4 萬書輝;文化文本的互文性書寫:齊澤克對拉康理論的解釋[D];四川大學;2007年
5 錢淑英;雅努斯的面孔:魔幻與兒童文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中;現(xiàn)代小說語言:在權勢與自由之間[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7 于冬云;厄內(nèi)斯特·海明威與現(xiàn)代性的悖論[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9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爾小說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10 賴翅萍;未竟的審美之旅[D];河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建美;反現(xiàn)代性與現(xiàn)代性:梁實秋文論思想的張力性品格[D];南昌大學;2007年
2 盧迎伏;隱寓的天使與天使的隱喻[D];四川大學;2007年
3 劉海洲;論現(xiàn)代四川作家的現(xiàn)代性追求[D];四川大學;2007年
4 張益?zhèn)?用愛的光芒照亮心靈的角落[D];四川大學;2007年
5 王學東;作為生命存在的詩歌[D];四川大學;2007年
6 陳文敏;當下中國娛樂文化研究[D];吉首大學;2007年
7 陳琦;李杭育80年代小說文化意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劉曉男;西方美學精神現(xiàn)代轉(zhuǎn)型視野中的波德萊爾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9 郝玉芳;泰戈爾自然詩、自然觀、自然美學研究[D];青島大學;2007年
10 叢萍;泰戈爾象征劇研究[D];青島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杰;審美現(xiàn)代性:馬克思主義的提問方式與當代文學實踐[J];文藝研究;2000年04期
2 周憲;審美現(xiàn)代性與日常生活批判[J];哲學研究;2000年11期
3 陳少華;當代文學的一種讀法[J];文藝研究;2001年05期
4 楊春時;論審美現(xiàn)代性[J];學術月刊;2001年05期
5 林寶全;關于中國當代文學審美現(xiàn)代性的一點思考[J];河池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6 周憲;審美現(xiàn)代性的三個矛盾命題[J];外國文學評論;2002年03期
7 周憲;審美現(xiàn)代性的四個層面[J];文學評論;2002年05期
8 王德勝;審美現(xiàn)代性問題與21世紀中國美學研究[J];學術月刊;2002年05期
9 黎霞;尼采與審美現(xiàn)代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10 李慶本;漢語語境中的審美現(xiàn)代性問題[J];求是學刊;200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周憲;;審美現(xiàn)代性的四個層面[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銳;攝影的現(xiàn)代性與“根情”[N];云南日報;2001年
2 劉致榕;審美現(xiàn)代性與審美主義[N];中華讀書報;2001年
3 遲子建;好書告訴你[N];中華讀書報;2001年
4 莊錫華;文藝與現(xiàn)代化[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 陸貴山;社會的現(xiàn)代化與文學的現(xiàn)代性[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恒沙;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文學制度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2年
7 白燁;“文學時尚化”批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8 姜濤 (文學博士,,現(xiàn)任教于北大);“蹤跡”背后的位置[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9 龔舉善 陳金黎;開創(chuàng)媒介文化研究的新局面[N];文藝報;2003年
10 張向東;“文學現(xiàn)代性”討論再掀熱潮[N];文藝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義軍;審美現(xiàn)代性的追求[D];暨南大學;2002年
2 宋寶珍;論中國話劇的審美現(xiàn)代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3 寇鵬程;作為審美范式的古典、浪漫與現(xiàn)代的概念[D];復旦大學;2004年
4 傅其林;阿格妮絲·赫勒審美現(xiàn)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5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6 洪治綱;反叛與超越[D];浙江大學;2005年
7 巫曉燕;審美現(xiàn)代性視野下的中國當代都市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董燕;林語堂文化追求的審美現(xiàn)代性傾向[D];山東大學;2005年
9 黃軼;蘇曼殊文學論[D];山東大學;2005年
10 孫德高;唯美的選擇與轉(zhuǎn)換[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桃;尼采審美現(xiàn)代性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尚琳琳;論九十年代散文的現(xiàn)代性[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孔小彬;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會通[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辛雅靜;胡風文藝思想與現(xiàn)代性[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乖寧;審美對象的現(xiàn)象學闡釋[D];西北大學;2004年
6 王文杰;造物藝術暨民間工藝的形式美及其審美現(xiàn)代性[D];河北大學;2004年
7 谷鵬飛;藝術何為[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侯新兵;新時期審美現(xiàn)代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昌樹;交往理性視閾中的文化構(gòu)想[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邱維平;分裂的威塞克斯[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069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0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