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于權力當中的審美——讀伊格爾頓的《美學意識形態(tài)》
本文選題:審美 切入點:意識形態(tài) 出處:《學術界》2006年02期
【摘要】:自康德以來,審美往往被認為是人類最少功利的領域,決然超脫于社會實踐和政治斗爭。但伊格爾頓在《美學意識形態(tài)》中通過對美學興起以來諸多美學觀念的分析后向我們指出,審美在保存了人類自由和理想的同時,也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緊密相連,直接參與了資產(chǎn)階級主體的形成和社會壓迫機制的生成與維護。那種視審美為全然非功利的看法恰恰是權力通過意識形態(tài)制造出的假相。
[Abstract]:Since Kant, aesthetics has often been regarded as the least utilitarian field of human beings, and transcend soci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struggle.But in Aesthetic ideology, Eagleton points out to us that aesthetics not only preserves human freedom and ideal, but also as a kind of ideology and pow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ny aesthetic concepts since the rise of aesthetics.Directly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bourgeois subject and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oppression mechanism.The view that aesthetics is completely unutilitarian is precisely the illusion created by power through ideology.
【作者單位】: 安慶師范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B83-09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家榮;文革記憶的另一種敘述——王小波《黃金時代》解讀[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2期
2 馬友平;本雅明的“靈韻”(aura)理論與現(xiàn)代藝術思想[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3 楊慶祥;;“主體論”與“新時期文學”的建構[J];當代文壇;2007年06期
4 符杰祥;;知識分子、“公文復寫”與“自我批判”——從《大眾文藝叢刊》看1948年的“文藝運動”[J];東方論壇;2005年06期
5 劉小新;“純文學”概念及其不滿[J];東南學術;2003年01期
6 董馨;論“文學性”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J];東岳論叢;2005年03期
7 王曉升;;意識形態(tài)就是把人喚作主體——評阿爾都塞對意識形態(tài)的四個規(guī)定[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易興霞;論伊格爾頓文學批評理論的社會性與政治性[J];福建外語;2001年03期
9 傅美蓉;女書:我們的終結,抑或我們的開始[J];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04期
10 鐘全宏;陳青;孟峰年;張建華;;人類生存環(huán)境與體育發(fā)展[J];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進書;;不粘不脫——文學與政治的關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2 雷東霞;;從教育人類學的文化傳承視角看當代普通高校民族音樂鑒賞課[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衛(wèi)景宜;西方語境的中國故事——論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的中國文化書寫[D];暨南大學;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3 陳吉猛;文學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4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關鋒;論馬克思的實踐理性[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倪稼民;顛覆·建構·話語失卻[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孫盛濤;政治與美學的變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錢振華;科學:人性、信念與價值[D];復旦大學;2005年
9 羅秋立;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人類學批判[D];復旦大學;2005年
10 沈洪波;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寧;評價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天保;伊格爾頓文學理論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楊黎紅;永恒的矛盾和沖突[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劉曉燕;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朱利民;質疑新文學“不證自明”的現(xiàn)代性[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6 宋衛(wèi)紅;審美視域中的意識形態(tài)[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湯紅;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當代小說中的歷史敘事[D];暨南大學;2004年
8 何明霞;象與幻象[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盧永欣;穿透意識形態(tài)幻象[D];湘潭大學;2004年
10 徐揚;論英國維多利亞小說中的莊園[D];南京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定清;;“藝術精神的掌握”的本質內涵及其理論依據(jù)[J];襄樊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2 高志明;;形式和形態(tài)的碰撞與融合——形式派文論與馬克思主義文論在當代的和合之路[J];襄樊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鄧紅順;;論意識形態(tài)對蘇曼殊翻譯的影響[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李占偉;原方;;柏拉圖與墨子文藝思想之比較——從“烏托邦”談起[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陳芳;;論敘事學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有效對接——以米克·巴爾對《紫色》的敘事學分析為例[J];職大學報;2010年01期
6 吳麗丹;;關于兩性關系的探討——談凱特·米利特《性政治》[J];職大學報;2010年01期
7 張霖;;作為思想史的文學史——評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2期
8 晁晨;;文德之我觀[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劉云春;;論敘事領域的突圍與堅守——小說美學邏輯的轉型三十年[J];小說評論;2010年01期
10 姚新勇;;新形勢下的中國多族群文學[J];揚子江評論;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義程;黃菡;;以合作治理超越民主治理——評張康之《行政倫理的觀念與視野》中的合作治理構想[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群;;從文學翻譯的層次說解讀《天演論》[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3 李年華;姜淑琴;;淺談中學生早戀初期的引導[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4 王曉梅;;運用民間美術資源拓展幼兒美術創(chuàng)作空間[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年
5 吳衛(wèi)黎;;議美育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年
6 丁子敏;;在詩歌教學中陶冶美[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7 項煒;;淺談新課程下的教師觀[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盧明名;;黑龍江省蘭西縣亞麻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制度分析[A];黑龍江省綏化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薩日娜;;數(shù)學名詞術語的確定與中日學術界對西方數(shù)學文化思想的理解[A];第三屆數(shù)學史與數(shù)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張小影;;尊敬與感動[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首席記者 鄭若麟;2010仍然是“中國年”[N];文匯報;2010年
2 大連思凡服裝服飾有限公司總裁 周嚴;推進全球化戰(zhàn)略[N];中國服飾報;2010年
3 崔衛(wèi)平;電影與主流價值[N];經(jīng)濟觀察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劉妍;新光天地秀時尚 鄂爾多斯展精品[N];中國服飾報;2010年
5 施耐德 (Axel Schneider)荷蘭萊頓大學和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施耐德:警醒市場化給學術研究帶來的簡單化風險[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王新萍 徐世澄 (記者 王新萍);拉美不愿再做“美國后院”[N];人民日報;2010年
7 天津師范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所 余金成;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tǒng)一[N];光明日報;2010年
8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王東;七大疑問拷問中國“馬克思學”[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安啟念;“馬克思學”在中國:從冷落到熱捧[N];中華讀書報;2010年
10 洪安瑞 Andrea Riemenschnitter 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洪安瑞:2010年人文社會科學展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立峰;意識形態(tài)幻象與晚期資本主義現(xiàn)實[D];吉林大學;2009年
2 莫雷;穿越意識形態(tài)的幻象[D];吉林大學;2009年
3 戚詠梅;深陷重圍的騎士精神——高文詩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綠色騎士》[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賴英曉;饑餓敘事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D];上海大學;2009年
5 李夢;第六代電影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田龍過;后現(xiàn)代文學提問方式和問題域的轉換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國洪梅;美國對蘇聯(lián)的政策研究(1933-1941)[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段國選;瑞典社會民主主義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厲有國;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資源建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胡亞軍;歷史理論的“問題結構”與馬克思歷史理論的重建[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崇慧;男性雙腋杖殘障者西裝結構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2 吳培林;論李斯特《奧伯曼山谷》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演繹方法[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3 李佐;多元系統(tǒng)理論下對《邊城》兩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黃光秋;論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及其實踐意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5 程斐;意識形態(tài)幻象[D];蘇州大學;2009年
6 王博;當代中國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廖璐姍;《簡·愛》兩譯本的比較研究[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8 李祥震;輝煌后“重現(xiàn)”的矛盾[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陳丹青;論“鴻鵠之作”[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10 張楊靜;美國總統(tǒng)競選新聞語篇中轉述引語的對話性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037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0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