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美及其表現(xiàn)
本文選題:深沉 切入點:美 出處:《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1期
【摘要】:歸納美學中深沉美的各種類型,并對深沉作為美的一種類型,與悲劇的本質(zhì)進行區(qū)別。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闡述了深沉作為美學的形態(tài)具有歷史滄桑型、情感集約型、科學技術(shù)型等8種類型。深沉作為一種美學形態(tài)存在于我們生存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是人類對美學探究的又一發(fā)現(xiàn)。
[Abstract]:This paper sums up various types of deep beauty in aesthetics and distinguishes it from the essence of tragedy as a kind of beauty.On this basis, the paper further expounds that the form of deep as aesthetics has eight types, such as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emotional intensit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 a kind of aesthetic form, deepness exists in all aspects of ou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 is another discovery of aesthetic inquiry.
【作者單位】: 皖西學院藝術(shù)學院;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雙林;對音樂本質(zhì)的認識[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鄧雙林;論音樂美的純粹性——對音樂本質(zhì)的思考之三[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鄧雙林;;音樂美學研究中的幾個誤區(qū)[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蔡麟;;中國式知識分子的音樂觀——從《傅雷家書》看傅雷的音樂思想[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7期
5 趙思運;;重估《奧林匹亞》[J];電影文學;2009年23期
6 劉晶秋;吳躍華;;音樂教育功能的辯證思考[J];電影評介;2007年03期
7 翟毅;王愛國;;淺析《傅雷家書》對鋼琴演奏的啟示[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6期
8 施詠;對音樂審美“異化”現(xiàn)象的剖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李廣君,倪之挺,黨澤徐;標本的制作設(shè)計和美學[J];解剖學雜志;1999年03期
10 黃琦;;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對聲樂教學的啟示[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D];暨南大學;2011年
2 方建鋒;論現(xiàn)代教育中的實質(zhì)非理性現(xiàn)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4 資利萍;感性的呼喚[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5 梁艷芳;創(chuàng)傷記憶:自述、代述與混合敘述[D];上海大學;2009年
6 劉洋;設(shè)計下政治的互動關(guān)系及符號解讀[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茵;傅雷音樂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燕;新詞及其翻譯研究[D];廣西大學;2001年
3 陳向麗;論音樂與自我意識的辯證關(guān)系及其對少兒音樂教育的啟示[D];河南大學;2007年
4 芮國英;高中生對數(shù)學美的認識的調(diào)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姜策;人生與藝術(shù)的合流[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抗抗;漢字在作家語言創(chuàng)作中的功能[D];復(fù)旦大學;2008年
7 韓海利;傅雷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8 劉曉燕;傅雷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9 羅春麗;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研究楊必的《名利場》[D];鄭州大學;2010年
10 張亮亮;本雅明文藝生產(chǎn)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毅;現(xiàn)代新儒家生命美學引論[J];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02期
2 湯國銑;;略論美感中的悲感因素[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3 楊麗娥;中國悲劇早期的美學傾向[J];咸陽師范?茖W校學報;1995年01期
4 楊云香;物我兩忘的美感高峰體驗──略論美感極致[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民辦教育研究專號);1999年02期
5 楊堯;;關(guān)于美的本質(zhì)的反思與探索[J];大舞臺;2010年09期
6 穆向陽,王麗君;也談美及美感的產(chǎn)生[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1994年05期
7 李_";亞里士多德悲劇定義中“憐憫與恐懼之情”分析[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8 姜桂華;美學研究中的還原傾向質(zhì)疑[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9 邱紫華;維柯《新科學》中的美學思想[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10 張計森;郜潤科;;泰戈爾美感學說探幽[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宛小平;;論方東美生命、美和宇宙三位一體的建構(gòu)[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王建疆;;中國美學:從主義出發(fā)還是從形態(tài)出發(fā)?[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夏訓智;;有關(guān)靈性的思考與美學的建設(shè)及發(fā)展[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徐大威;;試論審美形態(tài)的特定性——審美形態(tài)及其相關(guān)易混概念辨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董愛民;審美文化應(yīng)肩負起引導社會風尚的責任[N];文藝報;2006年
2 劉福智;從圓明園說開去[N];光明日報;2003年
3 謝誠;美在靜謐和諧中[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4 張政文;康德美學思想對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影響[N];光明日報;2001年
5 陳新漢;審美活動的認識論新審視[N];光明日報;2001年
6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鄧軍海;美育三階:善感、趣味與境界[N];光明日報;2010年
7 向麗 云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激活美學對現(xiàn)實的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聶振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陳思勤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shù)研究院;當代中國美學“生活論轉(zhuǎn)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張法;美學和文化視野中的“丑”[N];光明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健云;“特殊”與美感[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彭水香;《美學與藝術(shù)批評雜志》與美國分析美學[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瓊;知識作為健康身體的隱喻[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朱博;悲劇與死亡——論悲劇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審美特質(zhì)[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鞏勇;蔡儀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4 高云霞;美感功用性的現(xiàn)代闡釋[D];西北大學;2008年
5 李琪莉;“美”即為彌補心理缺失之物[D];重慶大學;2009年
6 劉霞;論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審美文化轉(zhuǎn)型狀況[D];新疆大學;2005年
7 南華;朱光潛悲劇美學思想與尼采[D];西北大學;2003年
8 盧志強;“消逝美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胡孝根;問向靈魂的深處—古希臘悲劇的命運觀念及其演變的美學思考[D];安徽大學;2004年
10 高春民;生態(tài)美學:一種新的美學形態(tài)[D];新疆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992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9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