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阿倫特政治判斷與審美判斷的可通約性
本文選題:政治判斷 切入點:審美判斷 出處:《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04期
【摘要】:阿倫特政治判斷理論(政治審美化)的合法性在于政治判斷與審美判斷的可通約性。阿倫特認為,判斷是人的思想能力中最具政治性的,是典型的政治能力。判斷作為一種政治性質的思想,體現(xiàn)了人的特殊性、多元性和人作為政治的存在?档碌膶徝琅袛嘀匾暼说奶厥庑,承認人的多元性,尋求公共可交流的基礎,"包含著其政治哲學中最偉大、最有創(chuàng)見的思想"。
[Abstract]:The legitimacy of Arendt's theory of political judgment (political aesthetic appreciation) lies in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political judgment and aesthetic judgment. Judgment, as a kind of political nature, embodies the particularity, pluralism and existence of man as politics. Kant's aesthetic judgment emphasizes the particularity of man and acknowledges his pluralism. Seeking the basis for public communication, "contains the greatest and most creative ideas in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單位】: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
【基金】: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011B104)
【分類號】:D09;B8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寅麗;;未寫出的政治哲學——阿倫特對康德判斷力概念的政治闡釋[J];社會科學;2006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正強;;個性的解釋學張力——從康德的天才論美學到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洪永穩(wěn);簡析康德美學中審美與人的自由[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3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4 胡友峰;;實踐理性:康德美學的超驗之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錢雯;;生態(tài)論文藝學的社會生態(tài)維度[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 丁學松;;想象——一種審美現(xiàn)代性[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7 張曉敏;;論“無用之用”的現(xiàn)代美學意義[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8 李碩;;康德美學中“審美”的雙重意義指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9 王勇軍;;淺析康德眼中的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侯大為;;從康德哲學看啟蒙運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5 王麗虹;延安魯藝音樂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迎年;感應與心物——牟宗三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陳海靜;審美自由論[D];復旦大學;2003年
8 韓志偉;實踐與辯證法——從對象性思維方式到實踐性思維方式[D];吉林大學;2004年
9 袁建新;科學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結構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劉澤民;試論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D];復旦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建平;;“審美”是審美“!藝術”還是藝術!——關于“跟著走”與回到“硬譯”的幾點思考[J];文藝爭鳴;2011年13期
2 王鵬;;論康德判斷力批判的美學思想[J];商業(yè)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3 劉艷梅;;美學的當代發(fā)展與美學教學改革[J];美與時代(下);2011年08期
4 胡友峰;;西方文論關鍵詞 審美共通感[J];外國文學;2011年03期
5 沈立晟;;美的本質在于形象地展示幸福要素的一角以及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J];美與時代(下);2011年07期
6 石峰;徐亞琴;;略述寫生對陶瓷繪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J];陶瓷研究;2011年02期
7 高嫻;;藝術博物館的審美文化與經濟[J];學習月刊;2011年10期
8 吳堅新;;淺淡藝術的審美特征和情感特征[J];大舞臺;2011年06期
9 鄧宇;;概念隱喻翻譯的文化適應性探要[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朱文安;;略談素描人像臨摹畫法快速入門[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義的美學革命——康德“審美判斷力批判”的現(xiàn)象學解讀[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孫成林;;論書裝藝術審美客觀標準的多重性[A];新時期編輯活動特點探討——中國編輯學會第六屆年會論文選[C];2001年
3 李_";;我們時代的審美選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yè)建設及其審美路向[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4 朱義祿;;試論蔡元培與康德美學的東漸[A];時代與思潮(3)——中西文化交匯[C];1990年
5 蔣均濤;;觸類旁通,不即不離——抒情性作品與審美體驗[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吳志雄;;積極進行組織創(chuàng)新,應對農業(yè)國際化——在廣西“農村經營機制創(chuàng)新與國際化研討會”上的講話[A];廣西農村經營機制創(chuàng)新與國際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姚學俊;;新穎性:編輯審美的最高原則[A];學報編輯論叢(第七集)[C];1998年
8 趙伶俐;;當代中國青年審美價值觀實證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楊煉;;因為“深”,,于是“新”——中日詩人對話的啟示[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三輯)[C];2007年
10 王元驤;;我對“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理解[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荊晶;審美判斷男女有別,科學家找到生理根據(jù)[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2 劉宗濤;標普所為是政治判斷?[N];學習時報;2011年
3 何衛(wèi)平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共通感:解釋學與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結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盧春紅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康德為何關注共通感概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金t
本文編號:16742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7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