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西方兩種美學觀的比較論綱——隱秀說和顯隱說的相似性及其成因初探
本文選題:隱秀 切入點:顯隱 出處:《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當代藝術學、文論和美學學科建設應如何繼承傳統(tǒng)、借鑒中外,這通過學說之間的比較研究可獲得啟示價值。比較中國古代美學隱秀說和西方存在主義哲學顯隱說,可發(fā)現(xiàn)其間雖然反差巨大,但審美原則、審美思路、表達方式和方法論等卻具有多方面相似性,所用范疇具有形而上的及難以推論、闡釋之特征,都具"萬物一體"的審美境界;其本體論相近且審美路徑都納入了非現(xiàn)實的變量;都圍繞著顯-隱互動線索而抽象統(tǒng)一性相通,即本于顯(顯現(xiàn)、秀)-隱(隱蔽、遮蔽)二重性共時而交互的運作,究其相似的成因都和老莊之道有些關聯(lián)。據(jù)此,還可證文藝美學、藝術哲學建設若在堅持主客體對立的方法論基礎上聯(lián)系本體論,亦可發(fā)現(xiàn)新的思維路徑而增強生命力。
[Abstract]:How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raw lessons from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can obtain enlightenment valu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theories, such as the implicit theory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 and the implicit theory of western existentialism philosophy. It can be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contrast is great, the aesthetic principles, aesthetic thinking, expression and methodology are similar in many aspects. The categories used are metaphysical and difficult to infer and interpret. They all have the aesthetic realm of "all things as one"; their ontology is similar and aesthetic paths are all incorporated into the non-realistic variables; they all revolve around the interactive clue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teraction and abstract unity, that is to say, they are based on the explicit (show, show and hide). The duality interacts with each other, and its similar causes are somewhat related to Laozhuang's way. According to this, it can also be proved that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rt philosophy can be linked to ontology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methodology of opposites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Can also discover new thinking path and enhance vitality.
【作者單位】: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馬克思與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的發(fā)展”(2009JJD750009)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期以來文藝本質問題的論爭及其理論探析”(07AZW001) 安徽工程大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文藝美學視域中的形式多重結構論”(2011YQQ009)
【分類號】:B83-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世英;哲學的新方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2 張世英;超越在場的東西──兼論想象[J];江海學刊;1996年04期
3 童慶炳;《文心雕龍》“比顯興隱”說[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張世英;藝術哲學的新方向[J];文藝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民主體地位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7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8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9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胡豐順;;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四個堅定不移”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體系、主體幻覺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職能——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張U,
本文編號:16369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36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