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精神物”與晉宋之際自然審美觀的形成
本文選題:人是精神物 切入點:神游 出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宗炳提出的"人是精神物"的思想在晉宋之際自然審美觀念的形成中有兩個積極的意義。一是在認識論上把主體分為精神主體和物質(zhì)主體,彰顯了主體的二重性。在這個意義上講,"人是精神物"亦可稱為"人是精神我",以相對于作為物質(zhì)形態(tài)的"我"。作為"精神我",在面對自然的時候,他所追求的就不再是自我道德完美的標志和載體,也不再把自然看成是相互往還的依托或人生的歸宿,而看成是超越了自我和超越了現(xiàn)實的自立的對象。相對于儒家以"善"為核心的自然審美觀和道家以"真"為核心的自然審美觀,源于佛陀凈土和期往來生理論的"人是精神物"的自然審美觀,其核心在"美"。具有"人是精神物"這種主體意識的人所追求的審美的最高境界即是"澄神于泥洹之境",自然在他的眼中才真正成了審美的自然。
[Abstract]:Zong Bing's idea that "man is a spiritual thing" has two positive 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nature during the Jin and Song dynasties. One is to divide the subject into spiritual subject and material subject in epistemology. It shows the duality of the subject. In this sense, "man is the spiritual thing" can also be called "man is the spiritual self". In contrast to the "I" as the material form, and as the "spiritual self", in the face of nature, What he seeks is no longer the symbol and carrier of self-moral perfection, nor does he regard nature as a mutual backing or a destination of life, It is regarded as the self-supporting object which transcends the ego and the reality. Compared with the natural aesthetic view of the Confucian and the Taoist school of thought with the core of "goodness" as the core and the Taoism as the core of the natural aesthetics, The natural aesthetics of "man is the spirit",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theory of the Buddha's Pure Land and the School of Life. The core of it is "beauty". The highest state of aesthetics pursued by people with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man is spiritual" is "clearing up the state of Nai Huan", and nature has become the aesthetic nature in his eyes.
【作者單位】: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意識形態(tài)與自然審美觀研究”(07XZX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類號】:B83-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鄒化政;中西文化的哲學基礎[J];天津社會科學;198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斌;;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正義觀及其理論構(gòu)建[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2 吳賢哲;;七言古詩起源與產(chǎn)生問題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3 王海斌;;論馬克思實踐觀的主體向度[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1期
4 邵艷軍;;試論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生態(tài)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5 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zhì)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系——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zhì)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湯文曙;陳明秀;;社會歷史中的自然觀——兼談盧卡奇的“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湯文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哲學及其基本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周琦;;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剖析及其當代意義[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劉志剛;彭啟福;;王弼“得意忘言”思想的詮釋學意蘊[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10 陳道貴;從佛教影響看晉宋之際山水審美意識的嬗變——以廬山慧遠及其周圍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玉鎖;;《管子》的成人命題:既仁且智,是謂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陸心宇;;我在這里——近代經(jīng)濟學和哲學文本空間中的自我[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4 陶達;;馬克思全面自由發(fā)展理論視閾下“幸福指數(shù)”體系的構(gòu)建[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宋國慶;;論北朝民歌創(chuàng)作的繼承性——與漢代北方民歌之比較[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王熙恩;;科學批評主體觀的缺失與重建[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劉詩貴;肖鳳儀;;社會公眾推進消費文明的實踐探討[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蘭輝耀;;莊子技術觀的倫理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9 楊佳倩;;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思想進程[A];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梁愛民;;論美與“人的本質(zhì)對象化”——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經(jīng)典命題的理解[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2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9 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10 吳建平;人類自我認知與行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超;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8 周晶;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生態(tài)文明思想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姜佳杞;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調(diào)節(jié)機制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樂;;Trip-Hop:在地獄與天堂之間神游[J];流行歌曲(e樂族);2006年12期
2 沈季林;;說“神游”[J];養(yǎng)生月刊;2006年03期
3 戴紹敏;《云使》與《離騷》[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4 ;桌邊神游族[J];中學英語之友(上旬);2011年06期
5 翼謀;也談“故國神游”[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6 葉金;;“故國神游”辨[J];學術研究;1980年03期
7 敦玉林;論《離騷》沖突的藝術美[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06期
8 張富光;;心生戲 神游物 身臨境 演《拾畫叫畫》的幾點體會[J];中國戲劇;2006年04期
9 韓宗夫;;秋夜神游·獻給老家[J];飛天;2009年15期
10 王振泰;對《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游”之觀照[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歐陽昌佩;舉棹神游八舟河[N];中國旅游報;2001年
2 張燕瑾(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神游秦淮舊酒家[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3 楊文磊;鎮(zhèn)平小金魚神游五湖四海[N];農(nóng)民日報;2002年
4 金萌萌;神游在大衛(wèi)的魔幻世界里[N];中國郵政報;2002年
5 龔國棟;神游夜郎湖[N];經(jīng)濟信息時報;2000年
6 范瑋;神游快樂大本營[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7 谷雨;白巖松愛得一塌糊涂[N];中國旅游報;2001年
8 貴州 杜天麟;難舍郵緣[N];中國商報;2001年
9 佳文;特色游形成亮點[N];四川日報;2000年
10 范若丁;浪漫而忠實的旅伴[N];中國旅游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唐景玨;兩漢遠游文學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薛顯超;論“游”——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366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3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