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美學論文 >

從康德到鮑德里亞——基于“審美距離”的多維解讀

發(fā)布時間:2018-03-13 13:33

  本文選題:距離 切入點:審美 出處:《求是學刊》2010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距離概念的提出源于對文本的純審美關(guān)注,古典主義美學家康德的"審美無功利"命題為其提供了理論支撐。在現(xiàn)代文學批評中,審美距離理論主要強調(diào)主體與文本的一種認知距離。當下文化研究的異軍突起,使得對審美距離的闡釋不再立足于審美心理與文本接受層面,而是體現(xiàn)為現(xiàn)代個體及其藝術(shù)對外在物化現(xiàn)實的審美超越上。在不同的闡釋語境中,距離體現(xiàn)并表征著不同的審美文化形態(tài)和邏輯。
[Abstract]:The concept of distance originates from the pure aesthetic concern of the text,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classical aesthetician Kant's proposition of "aesthetic without utility".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distance emphasizes the cognitive distance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text. With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resear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aesthetic distance is no longer based on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ext acceptance. It is embodied in the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of modern individuals and their art to the reality of external materialization. In different explanatory contexts, distance embodies and represents different aesthetic cultural forms and logic.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基金】: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xiàn)代性和審美救贖”,項目編號:09YBA142
【分類號】:B83-0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從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萊希特[J];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友峰;論審美經(jīng)驗中的“距離”問題[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周全田;禪思與詩思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周志高,劉縣軍;《德伯家的苔絲》悲劇成因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安剛強;鄉(xiāng)村“神話”與都市“傳奇”:沈從文、張愛玲比較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5 張東焱;論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反諷[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1期

6 張學昕;論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唯美主義傾向[J];北方論叢;1999年05期

7 袁國興;中國現(xiàn)代“革命”文學敘事傾向[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8 劉艷茹;語言的結(jié)構(gòu)之思——索緒爾哲學語言觀述評[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9 任湘云;;我們?nèi)绾蜗胂裰袊F(xiàn)代文學——關(guān)于當前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10 朱媛;;試論身體美學的理論范式與研究意義[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朱光烈;;視野、創(chuàng)造與境界:關(guān)于傳播學學科建設(shè)的一些個人感悟[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2 高堅;高紅艷;;新聞理論研究中的方法論試探[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3 江耘;;香港電視新聞之特點分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4 李秋群;;西方語境下對莊子的美學誤讀[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5 王向峰;;喜劇性及其生成因素——兼論小品劇的審美體式[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6 修樹新;;從《紫色》中透視“善”的內(nèi)涵[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楊向榮;;距離的生成與消解——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解讀[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shè)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黃廬進;唐怡;;當代中國知識女性消費觀探究[A];2008年國際會計與商業(yè)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2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3 吳航;游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游戲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5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quán)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7 黃忠敬;知識·權(quán)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程波;先鋒及其語境: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3年

9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10 吳先伍;現(xiàn)代性的追求與批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愛鳳;影、視、網(wǎng)與當代審美文化[D];揚州大學;2001年

2 劉長庚;尋求審美與生命的合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岳友熙;人類精神的諾亞方舟[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李文記;論競技體操的美學特征[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周春林;藝術(shù)語言運思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楊育彬;普通語言與藝術(shù)語言的功能比較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丁國旗;走出形式主義的牢籠——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藝思想探討[D];鄭州大學;2001年

8 于霞;戰(zhàn)國名實之辯的文化解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9 徐仕敏;社會信息能力的作用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魏華;陳洪綬與倫勃朗藝術(shù)人格心理探析與比較[D];河南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趙立坤;;論盧梭浪漫主義美學[J];求索;2006年01期

2 葉廷芳;立足于二十世紀的藝術(shù)家——論布萊希特美學思想的時代性[J];文藝研究;198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艷梅;;美學的當代發(fā)展與美學教學改革[J];美與時代(下);2011年08期

2 胡友峰;;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 審美共通感[J];外國文學;2011年03期

3 沈立晟;;美的本質(zhì)在于形象地展示幸福要素的一角以及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J];美與時代(下);2011年07期

4 周軍偉;;自然美的先驗感性論分析[J];晉陽學刊;2011年04期

5 鄧軍海;;“肯定美學”析義[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義的美學革命——康德“審美判斷力批判”的現(xiàn)象學解讀[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朱義祿;;試論蔡元培與康德美學的東漸[A];時代與思潮(3)——中西文化交匯[C];1990年

3 蔣均濤;;觸類旁通,不即不離——抒情性作品與審美體驗[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4 趙伶俐;;當代中國青年審美價值觀實證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鐘華;;審美活動特性論綱[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王希;環(huán)境美:用感官去體驗,還是用理性去分析?[N];中華讀書報;2006年

2 薛永武;康德美學的哲學出發(fā)點[N];光明日報;2004年

3 張政文;二十世紀西方現(xiàn)代性美學對康德美學的三種典型回應(yīng)[N];光明日報;2008年

4 文潔華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教授 國際美學協(xié)會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美:身體與心靈交融的哲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張政文;康德美學思想對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影響[N];光明日報;2001年

6 成中英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周易》宇宙論:中國美學的理論之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沈建平;趣味與德性[D];浙江大學;2008年

2 周舒;20世紀英美美學原理的對象和范圍[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3 劉凱;康德美學中的自由[D];復(fù)旦大學;2006年

4 黃文發(fā);兩種理論取向:自律和他律[D];復(fù)旦大學;2008年

5 張海燕;牟宗三美學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6 陳海靜;審美自由論[D];復(fù)旦大學;2003年

7 彭水香;《美學與藝術(shù)批評雜志》與美國分析美學[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翁海貞;趣味標準問題:休謨、康德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圣;康德論美的普遍性[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胡玲婷;試論審美意識的異化經(jīng)驗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邵君秋;現(xiàn)象學美學的創(chuàng)構(gòu)[D];蘇州大學;2005年

5 敖玉楣;動漫藝術(shù)與中學生審美心理的建構(gòu)[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卿霞;從“人生藝術(shù)化”到“日常生活審美化”[D];暨南大學;2006年

7 程鏵;自然美:從康德、黑格爾到阿多諾[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侯春菊;藝術(shù)拯救人生[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郭鈞劍;康德美學在中國60年的接受史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10 高薪;萊布尼茨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60659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0659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34e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