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美及其后現(xiàn)代轉向
本文選題:社會美 切入點:日常生活審美化 出處:《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社會美作為美的形態(tài)之一,作為中國美學的"特產",曾經在中國美學界引發(fā)過激烈的討論、研究與宣揚。然而,它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之后,卻逐漸走向了停滯。不過,在進入新世紀之后,西方當代美學開始關注生活、社會和自然,開始將生活、藝術、社會、自然的界限抹平——它們開始提出所謂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肯定美學"、"景觀美學"——而這些實際上和中國現(xiàn)當代的社會美有著相同的時代訴求和審美立場。同時,伴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的進展,后現(xiàn)代美學思想的影響,社會美開始走向一種建設性的審美征途之中。它開始倡導一種自由、多元、和諧的審美觀念,而這些實際上就是一種廣義的生態(tài)美學觀。
[Abstract]:The beauty of society as one of the forms of beauty, aesthetic China as a "product", has triggered a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Chinese aesthetics circles, research and publicity. However, after it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moved toward the stagnation. However, after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the wester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life, society and nature, to life, art, society, natural boundaries smooth -- they began to put forward the so-called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positive aesthetics", "landscape aesthetics" -- which actually Chinese contemporary and social beauty has the same aesthetic standpoint and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with the progress of postmodernism and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 aesthetics ideology, social beauty began to move toward a constructive aesthetic journey. It began to advocate a free, pluralistic, harmonious aesthetic concept, which is actually a kind of generalized A view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中文系;
【基金】: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09C803)
【分類號】:B8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金惠敏;;消費時代的社會美學[J];文藝研究;2006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建華;經濟正義論[D];復旦大學;2004年
2 李震;從認識論到生存論的感性及其審美意義[D];復旦大學;2004年
3 關立新;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向及中國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4 王鑫;論鄧小平的發(fā)展觀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陳斌;私營經濟發(fā)展論[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6 申建中;民事再審程序改造及再審之訴建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7 蘭天山;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8 曾祥正;信息網絡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王強;市場導向下的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詠鈴;愛情文學審美視野中的南朝樂府民歌[D];湘潭大學;2002年
2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籬,邁進大我本體[D];湘潭大學;2004年
3 謝鳳華;中國零售商自有品牌戰(zhàn)略研究[D];湘潭大學;2002年
4 侯宣杰;商人會館與邊疆社會經濟的變遷[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6 楊小霞;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對哲學的若干挑戰(zhàn)和啟迪[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7 王惠君;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模式[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8 黃薇;“債轉股”的進退機制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9 劉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10 張明;文學作品意義闡釋的歷史變異性初探[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金惠敏;從形象到擬像[J];文學評論;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樊文春;;美從何處尋——對生活美學形而下的反思[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11年04期
2 馬文君;;淺談日常生活審美化對康德審美判斷四契機的沖擊[J];大眾文藝;2011年14期
3 鄭惠生;;生態(tài)時代的城市交通美學問題[J];鄱陽湖學刊;2011年04期
4 陳博;;美學生活論轉向的社會利弊[J];社會科學家;2011年08期
5 沈立晟;;美的本質在于形象地展示幸福要素的一角以及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J];美與時代(下);2011年07期
6 高建平;;后文化研究時代的美學[J];美育學刊;2011年04期
7 張法;;休閑與美學三題議[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8 王靜;;小議自然美的標準問題[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8期
9 胡友峰;;西方文論關鍵詞 審美共通感[J];外國文學;2011年03期
10 王妍;;傳統(tǒng)美學與消費時代的疏離及轉型[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陸揚;;費瑟斯通論日常生活審美化[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周憲;;“后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康艷;;當代美學發(fā)展中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姚文放;;新中國的三次“美學熱”[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趙連元;;審美與生活[A];北京周末社區(qū)大講堂集粹(第一輯)[C];2007年
6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 張?zhí)礻?日常生活審美化:當代審美新景觀[N];山西日報;2004年
2 楊光;文藝學、美學新焦點:日常生活審美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肖鷹;詩意地棲居在審美主義的白夜[N];社會科學報;2004年
4 朔風;美學的百花園中異彩紛呈[N];學習時報;2004年
5 周來祥;和諧美學與和諧社會建設[N];人民日報;2007年
6 黃國范;科學理論的審美啟示[N];浙江日報;2009年
7 師雅惠;繼承發(fā)展前輩學者的美學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楊桂青;美學對時代呼喚的回應[N];中國教育報;2010年
9 艾秀梅;世紀初的美學新視窗[N];文藝報;2002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 劉悅笛;重建中國化的“生活美學”[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聶春華;董仲舒美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8年
2 王卓斐;美學回家[D];山東大學;2010年
3 陳雪梅;審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 朱壽興;美學的實踐、生命與存在[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寧嘉瑜;社會美與日常生活審美化[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春娟;“日常生活審美化”再審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傅瑤;“日常生活審美化”在中國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楊也;論“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三副面相[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王俊杰;日常生活審美化批判與藝術化生存[D];河南大學;2011年
6 劉會麗;日常生活審美化論題辨析與現(xiàn)象反思[D];山東大學;2009年
7 孫弋嵐;席勒美學理想與日常生活審美化[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康雅雄;韋爾施美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麥振中;消費文化語境中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彭邦松;中國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853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85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