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無功利與環(huán)境審美模式的理論建構(gòu)
本文關(guān)鍵詞: 卡爾松 阿諾德 標靶 艾倫 生長空間 欣賞對象 審美者 審美距離 聯(lián)覺 隱性因素 出處:《哲學動態(tài)》2013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在環(huán)境美學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將環(huán)境審美模式歸納為對象模式、景觀模式、自然環(huán)境模式、介入模式、神秘模式、喚醒模式、非審美模式、后現(xiàn)代模式、多元模式、形而上學的想象模式十種方式[1],但由于在環(huán)境審美模式的理論建構(gòu)過程中,環(huán)境美學將審美無功利作為其理論批駁的標靶,因此,艾倫·卡爾松的自然環(huán)境模式與阿諾德·柏林特的介人模式獲得了更多的理論生長空間,成為目前環(huán)境審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model can be summed up as object model, landscape model, natural environment model, intervention mode, mysterious model, arousal model, non-aesthetic model, post-modern model, multi-mode, There are ten modes of metaphysical imagination [1], bu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model,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akes aesthetics without utility as the target of its theoretical criticism. Alan Carlsson's natural environment model and Arnold Berlington's intermediary model have gained more theoretical growth space and become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audit.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環(huán)境美學的理論建構(gòu)與實踐價值研究”(10CZW008)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tài)文明視域中的中國環(huán)境美學發(fā)展研究”(11YBA330)的資助
【分類號】:B83-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彭鋒;;環(huán)境美學的審美模式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茂明;;尼采的“權(quán)力意志論”辨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2 殷明明;;技術(shù)進步與藝術(shù)的民主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胥銀華;;康德對善惡的認識及其意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4 李萍;;淺議審美泛化——從杜威實用主義美學出發(f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2期
5 王永劍;;論《雷雨》的基督教結(jié)構(gòu)模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6 余虹;生命藝術(shù):健康的與病態(tài)的——尼采的生命藝術(shù)論[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7 張晶;;在文學與藝術(shù)的融通中拓進文藝美學[J];北方論叢;2009年01期
8 張曉華;;尼采的現(xiàn)代性批判與西方文化范式的轉(zhuǎn)換[J];北方論叢;2009年02期
9 張良叢;;大眾閱讀與解釋的操控——試論托尼·本尼特的閱讀理論[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10 支運波;;杜威的生態(tài)審美思想[J];北方論叢;2011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段鵬;開放的藝術(shù)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宮瑜;交往理性與道德共識[D];吉林大學;2011年
4 王萍;凝視自然的心靈書寫[D];吉林大學;2011年
5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俏華;論我國榜樣教育中的道德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孫振濤;3D動畫電影研究:本體理論與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宮銘;經(jīng)驗和語言——實用主義文學理論轉(zhuǎn)型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9 李宏巖;在鄉(xiāng)土與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董良;審慎理性作為道德基礎(chǔ)的意義與限度[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文婕;“易質(zhì)”思考—設(shè)計思維與表現(xiàn)方式[D];北京印刷學院;2010年
2 顧頎;司法公正的倫理沖突及其調(diào)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齊偉;電影批評理論的反思與重建[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潔;大學生科學人道主義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敏;論約翰·杜威的審美經(jīng)驗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郝鳳羽;杜威的經(jīng)驗審美觀[D];西北大學;2011年
7 周璇;大眾化:中國當代藝術(shù)審美價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朱蘊;蒙田《隨筆集》的政治哲學意蘊探微[D];河南大學;2011年
9 劉丹;試論胡適實驗主義治學方法的演化及成就[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10 李婷婷;論現(xiàn)代陶藝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的人文價值[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富興;;艾倫·卡爾松論人文環(huán)境的功能之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薛富興;;艾倫·卡爾松論功能不確定性與轉(zhuǎn)化問題[J];鄱陽湖學刊;2012年03期
3 薛富興;;艾倫·卡爾松論人類影響環(huán)境的審美欣賞[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4 趙玉;;艾倫·卡爾松“恰當審美”理論的雙重痼疾[J];文藝爭鳴;2014年02期
5 彭鋒;“自然全美”及其科學證明──評卡爾松的“肯定美學”[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薛富興;;艾倫·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理論[J];文藝研究;2009年07期
7 薛富興;;艾倫·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批判[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周澤東;;論卡爾松自然欣賞的科學認知模式[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9 張春燕;;卡爾松建筑美學“存在”理論再思考[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10 林格倫;李之義;;屋頂上的卡爾松[J];少年文藝(閱讀前線);2010年12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昕雪;母乳成分可殺癌細胞[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記者周欣;仍需培養(yǎng)霸氣和殺氣[N];人民日報;2003年
3 張稼;半個世紀考驗出來的諾貝爾獎項[N];大眾科技報;2001年
4 特派記者 王戎;朝鮮退出世乒賽[N];中國體育報;2003年
5 張?zhí)锟?“傳遞”情愛[N];健康報;2001年
6 劉軍;發(fā)達國家工廠青睞機器人[N];光明日報;2004年
7 本報記者 劉小明;老將還有 “三板斧”[N];人民日報;2006年
8 肖苑玫;依然是波瀾不驚[N];中國體育報;2006年
9 奇云;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聚集腦科學[N];大眾科技報;2000年
10 吳平;諾貝爾獎得主研制治療精神分裂癥新藥[N];中國消費者報;2001年
,本文編號:15543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5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