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美學多元格局的建構
本文關鍵詞: 大眾文化 反本質主義 當代美學 認識論 后現(xiàn)代主義 人類社會 神性指向 古典美學 超道德價值 日常生活 出處:《文藝評論》2011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一、美學的轉向與反本質主義的認識論謬誤兩千多年前,自柏拉圖提出"我只關心美是什么"之后,以對抽象的"美的本質"的追究替代對實際的"美的存在"的關注,便構成了古典美學的基本知識形態(tài)。這種方法論思想相信任何事物都存在深藏著的唯一的本質,本質和現(xiàn)象的區(qū)分提供了人類觀察萬事萬物的基本概念圖式,即英國學者波普爾所謂的"本質主義"。
[Abstract]:First, the turn of aesthetics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fallacy of anti-essentialism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since Plato proposed that "I only care about what beauty is", th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existence of beauty"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pursuit of the abstract "essence of beauty". It is the basic knowledge form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This methodological thought believes that there is the only hidden essence of everyth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ssence and phenomenon provides a basic conceptual schema for human beings to observe everything. The British scholar Popper called "essentialism".
【作者單位】: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分類號】:B8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玉能;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拓展實踐美學[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毛崇杰;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朱志榮;實踐論美學的發(fā)展歷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陳向義;;實踐美學的當前境遇[J];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3 毛崇杰;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王進;;反本質主義與當代敘事的人生轉向[J];求索;2006年08期
5 胡鵬林;后現(xiàn)代轉向與實踐美學[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南紀穩(wěn);;對教學本質研究的理性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7 王坤;走向文學的美學——從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說起[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李西建;美學與現(xiàn)代性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及前景[J];哲學動態(tài);2001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秋海;反對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季芳;實踐美學的生態(tài)維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張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楊杰;海登·懷特的歷史書寫理論與文學觀念[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段吉方;審美文化與中國當下影視藝術的文化指向[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陳秋霞;本質主義及其祛魅歷程[D];鄭州大學;2003年
3 吳澤泉;從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燕;從CUDOS到PLACE[D];內蒙古大學;2005年
5 宋云美;人物史傳與歷史小說的敘事比較[D];南昌大學;2006年
6 王亞蘭;本質追尋的迷惘和信念[D];廈門大學;2006年
7 李芳;二維視野中的蔣孔陽美學[D];南昌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潘知常;生命的悲憫:奧斯維辛之后不寫詩是野蠻的——拙著《生命美學論稿》序言[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3 張玉能;實踐美學:超越傳統(tǒng)美學的開放體系[J];云夢學刊;200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文放;;美學話語轉型與人文精神建構——“大眾文化與當代美學話語系統(tǒng)”學術討論會綜述[J];社科與經濟信息;1994年09期
2 王珂;;試論中國大眾文化的審丑轉向[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馬龍潛;;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當代中國美學的理論指向[J];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4 閆娟;;試析轉型期審美文化的基本表現(xiàn)[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5 建峻;;審美文化與美學學科研究的新動態(tài)——全國“審美文化與美學史學術研討會”綜述[J];黃河學刊;1997年02期
6 成艷婷;;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體美學思想[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段吉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在英國: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的起源與發(fā)展[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1年04期
8 朱立元;路程;;試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審美向度[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1年01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潘欣敏;;身體美學視野下的劉謙“魔術熱”現(xiàn)象思考[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朱青君;;《體驗經濟時代的審美快樂》[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肖建華;;新疆自然風光的現(xiàn)代美學價值[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杜衛(wèi);;論中國美育研究的當代問題[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顧鳳威;;后現(xiàn)代的審美悖論與馬克思的科學預見[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亢寧梅;;從自我的符號到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代碼——中國農民畫審美性質分析[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張法;;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從美學范疇體系的角度看當代西方兩個美學新范疇[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8 楊健平;;論中國審美文化接受模式的大轉換[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康艷;;當代美學發(fā)展中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董愛民;審美文化應肩負起引導社會風尚的責任[N];文藝報;2006年
2 廈門大學中文系 楊春時邋劉連杰;建立健全的身體美學[N];光明日報;2008年
3 朔風;美學的百花園中異彩紛呈[N];學習時報;2004年
4 畢會娜;新形勢下的新發(fā)展[N];文藝報;2008年
5 張晶;審美文化的現(xiàn)代性內涵[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肖鷹;倫理的惡影響美學的美嗎?[N];中華讀書報;2008年
7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士林;中國美學的本土經驗及未來發(fā)展[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劉雅娟;平涼人的審美心理[N];平涼日報;2009年
9 代迅;跨文化轉向中的中國美學抉擇[N];文藝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明;在美學的轉捩點上[D];復旦大學;2006年
2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康艷;“審美日;崩碚撛捳Z辨析[D];遼寧大學;2009年
4 劉丹凌;蘇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楊波;生存論視野下的審美超越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月;轉型期的中國當代審美文化[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2 劉子岸;審美化生存[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雷;搖擺于“靈韻”與“震驚”之間的藝術怪杰[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桂花;當代審美文化視野中的“超級女聲”[D];鄭州大學;2007年
5 王耘;論阿多諾否定美學的涵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袁夢雅;當今媒體特點及其對大眾審美影響初探[D];上海戲劇學院;2009年
7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大眾文化的審美前瞻[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8 郭丹丹;當代審美泛化的現(xiàn)狀、解構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9 王玉蘭;中國當代審美文化沖突中的美學價值重構[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彭邦松;中國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244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2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