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美與徐復觀對莊子美學之見與不見
本文關鍵詞:方東美與徐復觀對莊子美學之見與不見 出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探討中國藝術(shù)精神這一命題的過程中,方東美與徐復觀都看到了道家的重要影響,但兩人所作的理論貢獻卻大大不同。徐復觀最終把莊子精神的超越性與藝術(shù)精神的純粹性聯(lián)系起來,既使莊子精神之于藝術(shù)精神的作用在現(xiàn)代語境下得到最大的彰顯,也使得現(xiàn)代美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根;方東美看到莊子精神的超越性對中國藝術(shù)的影響,然而其基于西方本體論的哲學體系,使得莊子精神的超越性最終泯滅在儒家至善境界的理想追求中,而無法與現(xiàn)代美學的純粹性對接。兩人之見與不見,皆緣于其比較視野。通過這一反觀,可見采用比較視野時,一方面要以彰顯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為目的,另一方面又不能以遮蔽中國原味為代價。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ng the Chinese artistic spirit, both Fang Dongmei and Xu Fuguan saw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aoism.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two men were greatly different. Xu Fuguan finally connected the transcendence of Zhuangzi's spirit with the purity of artistic spirit. Even if the function of Zhuang Zi's spirit to artistic spirit is most obvious in modern context, it also makes modern aesthetics take roo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ang Dongmei saw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cendence of Zhuangzi's spirit on Chinese art, but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based on western ontology made the transcendence of Zhuangzi's spirit vanish in the ideal pursuit of the Confucian ideal of the best realm. It is impossible to connect with the pure nature of modern aesthetics. The two people's view and absence are both due to their comparative vision. Through this reflection, we can see that when we adopt the comparative vision,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to show the modern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purpose.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not be at the expense of obscuring the original taste of China.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0
【正文快照】: 一、問題之緣起中國20世紀的文論,自王國維起,就開始了一個不斷與西方文論比較的發(fā)展歷程。我們知道,20世紀初的五四“打倒孔家店”這樣一些徹底反傳統(tǒng)的文化思潮,使得傳統(tǒng)文論遭到極大的質(zhì)疑甚至被全盤否定。在此時與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學人們都認為,中國文論只有擺脫傳統(tǒng)文論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胡健;;莊子美學思想新探[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澤鴻;;方東美與宗白華生命美學思想之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王燦;;被忽視的另一面——談“三禮”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3 向丹;;宗白華的藝術(shù)世界與審美人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朱洪舉;;“經(jīng)”應如何闡釋——論徐復觀的“天命”解中隱含的經(jīng)典闡釋方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郭榮麗;;徐復觀文化哲學思想略梳[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6 吳浪平;都蘭軍;;西學在東漸過程中的中國化——以嚴復對西方進化論的改鑄為例[J];北方論叢;2012年01期
7 柏峰;;新人文主義散文的特質(zhì)[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張榮;;莊子哲學思想孕生述義[J];長城;2010年02期
9 馮芬;;李白“道論”詩歌的生態(tài)解讀[J];長城;2012年06期
10 劉康凱;魯有周;;“立心”與“求道”:楊鍵詩歌解讀[J];巢湖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付長珍;;方東美境界哲學的生命理趣[A];《與孔子對話——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廟第四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佴榮本;;悲劇精神的民族品格[A];東方叢刊(1993年第4輯 總第七輯)[C];1993年
3 古志輝;;戰(zhàn)略柔性與公司捐贈:關于中國經(jīng)典管理哲學的實證研究[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與戰(zhàn)略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4 魯樞元;;生態(tài)時代:中西學術(shù)精神流向的新格局[A];當代生態(tài)文明視野中的美學與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新麗;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白靜;焦z閹枷胙芯縖D];北京大學;2011年
3 朱維;王國維文學批評的接受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燦;《尚書》歷史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林蘇閩;西漢儒學的自然主義轉(zhuǎn)型董仲舒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李靜;易學思想與生態(tài)美學建構(gòu)[D];遼寧大學;2011年
7 徐桂秋;孟子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8 王洪霞;胡瑗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陳衛(wèi);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煦;陸象山心學美學智慧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鐘芳華;徐復觀文化哲學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劉遠鑫;朱子詩歌之精神[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馬幔;“和而不同”[D];河南大學;2011年
4 于瀅;趙孟,
本文編號:14308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0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