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性曲徑:元審美與反本質主義的糾葛歷程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性曲徑:元審美與反本質主義的糾葛歷程 出處:《社會科學家》2008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現(xiàn)代性進程 元審美 反本質主義 焦慮 非本質主義 后現(xiàn)代理論 后現(xiàn)代主義 理性主義 本質論 審美理性
【摘要】:現(xiàn)代性曲徑體現(xiàn)為二維:元審美—本質主義的理性樊籬和非本質主義--相對性的相互制約;厮輾v史,中西方都經(jīng)歷了元審美和非本質主義的進程。它們作為兩種審美方式影響了現(xiàn)代性的構建,F(xiàn)代性克服元審美與非本質主義的缺陷,力圖創(chuàng)建新的審美理性。來自后現(xiàn)代主義的強烈沖擊,使現(xiàn)代性焦慮成為可能,F(xiàn)代性進程的曲折,表明現(xiàn)代性重建仍是當代審美形態(tài)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Abstract]:Modernity embodies Labyrinth: rational aesthetic element, two-dimensional barriers and non essentialism Essentialism -- mutual relativity. In history, the western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element non essentialism process. As the two kinds of aesthetic style influence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element to overcome the defect of non essentialism. To create a new aesthetic reason. The strong impact of modernism from, make modern anxiety as possible. The process of modernity that twists and turns, reconstruction is still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ontemporary aesthetic aspects.
【作者單位】: 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分類號】:B83-05
【正文快照】: 本質和非本質就好像是一對難兄難弟,構成事物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本質是事物內(nèi)在的、特有的、決定這個事物不同于那個事物的最基本的規(guī)定,它隱藏在事物的背后,但是總是在制約著事物的運行和狀態(tài)。非本質從某個角度說,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者外在狀態(tài),它是事物存在的基質但不決定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金輝;結構與歷史的辨證——論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2 李勝清;藝術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含義解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段吉方;從文學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轉換與觀念變革[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4 張勇;接受理論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J];濱州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5 吉獻忠;;莊子“無待”哲學的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吳致遠;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技術與技術哲學[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朱新福;美國生態(tài)文學批評述略[J];當代外國文學;2003年01期
8 白愛宏;后現(xiàn)代寓言:馬丁·艾米斯的《時間之箭》[J];當代外國文學;2004年02期
9 西元,雪冰;“文革反思”寫作中的存在主義影響——劉震云長篇小說的政治-歷史闡釋[J];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01期
10 李世濤;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中國問題——詹姆遜與中國現(xiàn)代性道路的選擇[J];東南學術;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建平;;新公共服務理論視野下公共哲學的話語指向——一種對“新公共服務”的解讀[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陳建平;;“新公共服務”話語理論的后現(xiàn)代嘗試——一種對“新公共服務”的解讀[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張思齊;;論辛棄疾的接受美學思想[A];2003中國上饒辛棄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陳越;;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與吳宓的道德批評模式的現(xiàn)代價值——兼論文學批評的道德責任[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慶宗;在理性與價值之間[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2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3 張家棟;恐怖主義:后現(xiàn)代視角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4 曹孟勤;生態(tài)倫理哲學基礎的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5 張彭松;社會烏托邦理論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6 劉永謀;?碌闹黧w解構之旅[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7 謝行寬;信用與理性關系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8 羅麗;女性主義藝術批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9 王輝;迷戀與拒抗下的孤獨守望[D];河南大學;2005年
10 張滿生;倫理語境下的恐怖主義[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文;從總體性思辨到癥狀閱讀[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話語[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3 洪偉;東晉門閥政治與東晉玄言詩[D];湘潭大學;2002年
4 徐振軒;海德格爾存在論技術觀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5 陳愛香;論艾特瑪托夫創(chuàng)作中的人道主義[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應小敏;俄瑞斯忒斯故事的主題學意義及現(xiàn)代性內(nèi)涵[D];黑龍江大學;2003年
7 譚佳;李澤厚的人生論美學思想[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8 黃成華;現(xiàn)代性道德危機及其重構維度[D];蘇州大學;2003年
9 張艷;?卵壑械摹皥A形監(jiān)獄”[D];湘潭大學;2003年
10 樊柯;本雅明藝術審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秀明;從文的政治化到人的現(xiàn)代性——論當代文學思潮演變的基本軌跡[J];浙江社會科學;1997年03期
2 劉思謙;中國女性文學的現(xiàn)代性[J];文藝研究;1998年01期
3 劉思謙;女性文學:女性·婦女·女性主義·女性文學批評[J];南方文壇;1998年02期
4 王一川;王韜——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性問題思想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葉立文;開啟文化寓言之門──評賈平凹新作《高老莊》[J];小說評論;1999年01期
6 胡志軍;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漢語言轉向[J];浙江學刊;1999年06期
7 黃萬華;原鄉(xiāng)的追尋——從一種形象看20世紀華文文學史[J];人文雜志;2000年04期
8 陳太勝;文學理論的意義生成、人文精神和現(xiàn)代性[J];文藝爭鳴;2000年03期
9 周星;論中國電影現(xiàn)代性進程[J];戲劇;2000年01期
10 曾裕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利奧·斯特勞斯的政治哲學[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太勝;;現(xiàn)代性進程里的文學理論[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2 楊大春;;從法國哲學看身體在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命運[A];法國哲學的現(xiàn)代與未來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聶偉;;鐘惦h形韃康纈懊姥枷氳牡畢虜蚚A];“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劉中起;;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思想及其當代實踐——兼論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太勝;結構主義批評在中國[N];文藝報;2000年
2 陳小明(蘇州大學);通俗文學·市民社會·現(xiàn)代性[N];文藝報;2001年
3 北師大中文系 王一川;是后現(xiàn)代激活了現(xiàn)代[N];社會科學報;2002年
4 陳江 尤莼潔;讓“孝”坦然上講臺[N];解放日報;2004年
5 梁鴻 (文學博士) 文能 (《廣州文藝》主編) 閻連科 (《受活》作者);《受活》:發(fā)展中的不人道[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6 張洪浩(書評人);顛倒話,,話顛倒[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7 蔣述卓;宗白華與中國現(xiàn)代詩學[N];文藝報;2004年
8 蔣述卓;新世紀古典文學研究態(tài)勢[N];光明日報;2005年
9 楊大春;跨文化研究的主體間性之維[N];光明日報;2005年
10 閻真;漢語是我們的文化身份[N];光明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吳武洲;多面的現(xiàn)代性訴求[D];浙江大學;2004年
2 葉世祥;20世紀中國審美主義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時期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娟;遭遇歷史[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文杰;造物藝術暨民間工藝的形式美及其審美現(xiàn)代性[D];河北大學;2004年
3 李昊(龍?zhí)欤?現(xiàn)代性語境下的抽象社會與行動個體[D];黑龍江大學;2004年
4 鐘紅娟;審美與啟蒙[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5 賁利;承接與超越[D];黑龍江大學;2005年
6 王永健;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尼采情結[D];鄭州大學;2005年
7 王曉冬;現(xiàn)代性的缺失——金錢觀念與二、三十年代小說現(xiàn)代性特征[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江振峰;關于現(xiàn)代性在中國命運的哲學思考[D];大連海事大學;2006年
9 劉霞;張恨水與張愛玲小說創(chuàng)作比較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周新順;在“生死場”與“后花園”之間[D];山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126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