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審美體驗的邏輯結構
本文關鍵詞:試論審美體驗的邏輯結構 出處:《文藝理論研究》199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審美體驗 對象世界 語言 直接性 中國美學 理想世界 實踐活動 西方現(xiàn)代美學 邏輯結構 海德格爾
【摘要】:正審美體驗,是當前美學討論的一大熱點.然而,對于審美體驗,人們往往滿足于一般性的描述,缺乏具體的闡釋.事實上,對于審美體驗的討論,起碼包含著三個層面的討論,即本體闡釋:審美體驗“是怎樣的”,邏輯結構:審美體驗“如何可能”,以及形態(tài)機制:審美體驗“如何是”.
[Abstract]:It i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esthetic discussion of a hot spot. However,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people often meet in a general description, the lack of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In fact,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discussed at least contains three aspects, namely: 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what" logic the structur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how to be possible", and the form mechanism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how to be".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
【分類號】:B83-0
【正文快照】: 審美體驗,是當前美學討論的一大熱點。然而,對于審美體驗,人們往往滿足于一般性的描述,缺乏具體的闡釋。事實上,對于審美體驗的討論,起碼包含著三個層面的討論,即本體闡釋:審美體驗“是怎樣的”,邏輯結構:審美體驗“如何可能”,以及形態(tài)機制:審美體驗“如何是”。本文僅限考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琛;;禁止知識產權濫用的若干基本問題研究[J];電子知識產權;2007年12期
2 張永清;生活世界與審美對象意義世界的本源[J];學習與探索;2001年05期
3 王貴勇;試論體育美學問題[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程金海;主客統(tǒng)一與現(xiàn)象學的審美價值觀[J];陰山學刊;2003年02期
5 詹七一;美學:從意識形態(tài)獨白走向對話[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6 吳艷宇;;藝術:生存還是毀滅?[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2期
7 張云鵬;價值論美學與現(xiàn)象學的方法──莫里茨·蓋格爾美學思想研究之一[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潘知常;生命美學與超越必然的自由問題──四論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J];河南社會科學;2001年02期
9 張之滄;審美與生存[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張宜書;論技術美與藝術美[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思齊;;論辛棄疾的接受美學思想[A];2003中國上饒辛棄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肖建華;;“讀圖時代”的話語方式[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開城;;哲學視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培衛(wèi);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新感覺派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閆順利;過程視域中的發(fā)展哲學反思[D];吉林大學;2007年
3 程現(xiàn)昆;科技倫理研究論綱[D];吉林大學;2007年
4 黃偉;返回藝術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學;2006年
5 隋少杰;文化傳播與藝術的機制性生成[D];四川大學;2007年
6 屈健;“長安畫派”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7 郝永華;作為表征的文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孔祥文;國共兩黨對中華文化的態(tài)度及兩岸關系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濤;美、日百年動畫形象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張學昕;南方想象的詩學[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院生;論漢畫像墓主人正面像的起源及功能[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2 李鵬程;中國傳統(tǒng)視覺符號的價值創(chuàng)新[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揭敏;江西紅色旅游網(wǎng)站界面情感化設計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4 張紹華;詩人之詩:性靈主題與袁枚詩歌的審美特征[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小紅;日常交往與人的發(fā)展研究[D];延安大學;2007年
6 朱琪;指揮動作的符號體系[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7 劉國秋;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公共政策與公平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8 伍敬芳;計算機與互聯(lián)網(wǎng)術語中的隱喻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9 吳飛飛;當代語境下的文字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胡小兵;從接受理論談《浮生六記》中意象的傳遞和翻譯[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爾太;美是自由的象征[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2 郭貴春;;用系統(tǒng)原則研究人類認識結構的必要性[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4期
3 賴金良;;“人化的自然”是認識的最終源泉[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4 于乃昌;人的活動與美的本質——學習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札記[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3期
5 趙鳳英;;試論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4期
6 朱慧珍;;也談“兩個尺度”與“美的規(guī)律”——學習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筆記[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7 周來祥;;關于馬克思的人化自然學說和美的本質[J];學術月刊;1983年03期
8 皮朝綱;中國古典美學關于審美體驗的探討[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9 李景源;主客體關系三題[J];青海社會科學;1985年01期
10 苗啟明;哲學思考重心的演變與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J];云南社會科學;198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鐘仕倫;李天道;;二十世紀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蔣均濤;;觸類旁通,不即不離——抒情性作品與審美體驗[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毛翊;;關于名字涵義的邏輯[A];1996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6年
4 李若溪;呂賽英;;編輯活動的內在演變規(guī)律[A];高校編輯出版文集[C];1995年
5 張勇;林作輇;;GOLOG語言及其應用研究[A];1998年中國智能自動化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1998年
6 郭瑞;;“創(chuàng)作方法”辨析[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7 肖君和;;論社會主義文藝觀念[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85年
8 鄭國銓;;論文學的價值觀念[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85年
9 張全新;;關于斯多葛學派論“來克頓(λεκτσν)”的述評[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10 潘紅;;夾縫里的風景——論黃源深先生譯《簡愛》的審美特點[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歐陽康;馬克思實踐論思維方式的基本構架[N];光明日報;2000年
2 本報記者 徐春發(fā);文化產業(yè):新世紀中國的支柱產業(yè)[N];文匯報;2000年
3 王健華;“三個代表”與文化意識[N];光明日報;2001年
4 暢文廣;當代中國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N];陜西日報;2001年
5 止庵;美的極端體驗者[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6 牛童;音樂欣賞中的審美體驗[N];新疆日報(漢);2001年
7 姚源源;深遠的文化背景 嶄新的美學探求[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8 陳軍科;人文精神與社會發(fā)展[N];學習時報;2001年
9 謝嘉幸;美育、主體與有限主體[N];音樂周報;2001年
10 本報記者 杜普蕾;21世紀音樂課能教孩子什么[N];中華讀書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敏;走向生命觀照的美的教學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蘇君;走向審美體驗[D];浙江大學;2004年
3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守夫;哲學視域中法的語言和思維層次[D];吉林大學;2006年
5 陳慶輝;詩興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6 王焱;莊子審美體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展輝;文藝新思維論綱[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2 諶莉;旅游景區(qū)游客體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陳艷輝;論王陽明的人格美學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李乖寧;審美對象的現(xiàn)象學闡釋[D];西北大學;2004年
5 趙贊;普通學校音樂教學模式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冷海鷹;心靈世界的生成[D];揚州大學;2004年
7 施進華;試論美育中的審美體驗[D];揚州大學;2004年
8 宋證遠;對籃球審美體驗與美育關系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吳永紅;對現(xiàn)實政治的觀照與反思[D];安徽大學;2004年
10 何振浩;過去 現(xiàn)代 未來[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910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