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主體性的確立——康德美學思想的存在論基礎研究
本文關鍵詞:審美主體性的確立——康德美學思想的存在論基礎研究 出處:《人文雜志》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康德美學的存在論基礎是從Dasein的角度對存在的認識,這一存在論基礎奠定了審美領域中的主客二分,也奠定了審美主體的主體性與審美客體的存在論性質(zhì),這種區(qū)分與對立奠定了美學學科的基本問題域,也是近代美學得以確立的前提。要超越這種對立,就必須超越這一對立之產(chǎn)生的存在論基礎。
[Abstract]:The existentialism of Kant's aesthetics is based on the cognition of existence from the angle of Dasein, which lays the dichotomy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 aesthetic field. It also establishe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the existential nature of the aesthetic object, which establishes the basic problem domain of the aesthetic discipline, and is also the premi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aesthetics. We must go beyond the existential basis of this opposition.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中心;
【基金】:2010年上海哲社項目《西方美學的演進與存在論之關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20100BWY004
【分類號】:B83
【正文快照】: 這是一個反形而上學,反主客二分的時代。這種“反”是時代的需要,但無論如何,在“反”之前首先應當探明,被我們所揚棄的東西在多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和我們對未來的探索?在美學領域內(nèi),主客二分的問題表現(xiàn)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對立,必須超越這種對立,但在這之前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仙人小說的喜劇色彩[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2 錢廣華;;走出黑格爾體系的迷宮——一個另類的解讀[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馮正強;;個性的解釋學張力——從康德的天才論美學到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洪永穩(wěn);簡析康德美學中審美與人的自由[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5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6 胡友峰;;實踐理性:康德美學的超驗之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劉梅;;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兼論“自由勞動”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本體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錢雯;;生態(tài)論文藝學的社會生態(tài)維度[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丁學松;;想象——一種審美現(xiàn)代性[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10 張曉敏;;論“無用之用”的現(xiàn)代美學意義[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顧曉偉;;歷史學的中庸之道:融通“歷史解釋”與“歷史表現(xiàn)”的嘗試——重思“亨佩爾-德雷論戰(zhàn)”的現(xiàn)代意義[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陶鋒;;丑與美的變奏——阿多諾論現(xiàn)代藝術[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姜文閔;;托馬斯·阿奎那教育理論辯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方曉東;;西塞羅教育思想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張建永;;沈從文文學理論的審美現(xiàn)代性問題[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李安樂;;文化研究視域下的精神圖式關懷——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藝術的個案研究[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8 趙海燕;田云剛;;試論中國先秦時期的“以民為本”與科學發(fā)展觀的“以人為本”[A];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007年山西省哲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劉海龍;;傳播游戲理論再思考[A];新聞學論集(第20輯)[C];2008年
10 任學忠;;以人為本與人本主義、民本主義[A];人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人的基本觀點研究”子課題研究[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5 王麗虹;延安魯藝音樂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7 張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邵鴻雁;中國美學“味”范疇新論[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建敏;《文賦》“應感之會”說[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石小嬌;救贖之道:馬爾庫塞倫理思想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郭辛茹;“召喚結構”視閾中的《莊子》闡釋差距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輝;科學發(fā)展觀的生態(tài)價值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立軍;藝術的公共領域與一個現(xiàn)代文本的解剖[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許瑩瑩;侗族風雨橋的生態(tài)審美意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吳松;偶開天眼覷紅塵[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石磊;個人數(shù)字產(chǎn)品設計的模糊性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立新;;人學研究持續(xù)發(fā)展的自性究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2 鐵省林;西方哲學中主體性問題的歷史嬗變[J];齊魯學刊;2003年02期
3 李孟國;;此在的在場與海德格爾的“存在”概念[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單傳友;;“自我”的存在論根基[J];滁州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5 陳天慶;當下存在的本質(zhì)如何是社會的?——馬克思存在論新對象性思維辨析[J];學術研究;2002年08期
6 凱星;;再談藝術與美的關系——兼及美學學科的發(fā)展[J];才智;2008年02期
7 E·萊維納斯;朱剛;;《總體與無限》前言[J];世界哲學;2008年01期
8 陳海衛(wèi);肖會舜;;《莊子》“逍遙”的存在論分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吳曉明;論馬克思哲學中的主體性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10 潘火強;;價值定義問題的一種研究思路[J];滁州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立新;;人學研究的存在論追問[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六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劉開會;;認識你自己——利科的自我觀解讀[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胡文謙;;數(shù)學教學中的學生主體性探索[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四屆圖學研討會交流暨第二屆CAD應用、CAI軟件演示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4 劉森林;;評實踐的主體性解釋模式[A];全國"唯物史觀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莊柏泉;王吉;;探索主體性教學規(guī)律[A];高教科研2006(中冊:教學改革)[C];2006年
6 王學輝;;行政相對人的主體性回歸及其法治意義——“5.12地震”展現(xiàn)的行政法治化契機[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7 李紅霞;;在多媒體英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羅忠;;數(shù)學教學凸現(xiàn)學生主體性芻議[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數(shù)學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9 侯林平;;我國近十年來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薛勇民;王鳳華;;生命哲學視野下的終身教育價值觀[A];2009年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主體性和哲學基本問題研究[N];光明日報;2002年
2 武漢大學哲學系 朱傳h,
本文編號:13903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0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