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優(yōu)化、整合與創(chuàng)新
本文關(guān)鍵詞:《美學》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優(yōu)化、整合與創(chuàng)新 出處:《中國校外教育》2013年1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美學教學 課程體系 教學方法 優(yōu)化
【摘要】:當前美學教學面臨著教材眾多,課時壓縮,美學新問題新思想不斷呈現(xiàn)的現(xiàn)狀,所以,應該優(yōu)化、整合并創(chuàng)新美學教學的內(nèi)容和方法。一方面,優(yōu)化課程教學體系,積極吸納新的美學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優(yōu)化課程教學方法,很好地將多媒體教學和討論式教學運用到美學教學中。通過教學改革,可以優(yōu)化學科知識結(jié)構(gòu),提高教學質(zhì)量,豐富教學實踐,進一步發(fā)揮美學"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功能,為促進學生專業(yè)素質(zhì)的提升和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Abstract]:The current aesthetic teaching is faced with many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 time compression, aesthetic new problems and new ideas constantly present, so, we should optimize, integrate and innovate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aesthetic teaching. On the one han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absorb the new aesthetic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urse and apply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discussion teaching to aesthetic teaching. Through teaching reform, we can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subject knowledge,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nrich teaching practice. Further exerting the functions of aesthetics "educating people with aesthetics" and "moving with emotion"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
【基金】: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度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課題(編號:201154)
【分類號】:B83-4;G642.4
【正文快照】: 《美學》教學涵蓋了美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等內(nèi)容,知識面廣且容量大,教學難度大。加之新的美學問題和教學方法不斷出現(xiàn),因而,如何更好地優(yōu)化、整合與創(chuàng)新《美學》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成為當前美學課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下面就這一問題談一下個人的淺見。一是作為一門學科,“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雯;朱光潛的文藝與道德關(guān)系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2 陳元貴;淺論康德對克羅齊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歐陽丹丹;;莊子丑學與西方現(xiàn)代派丑學之異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江守義;劉欣;;“純正的趣味”:朱光潛的批評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趙春霞;;試比較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與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6 李中靜;;孟子的“與民同樂”與“美感共同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7 王寧川;;簡政珍:意象維度中的哲與智——一位臺灣中生代詩人的評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8 趙秀蘭;楊文;;文化視野關(guān)照下桑丘和豬八戒形象的對比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9 蔣潔;;“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對教材中“美”之定義問題的再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10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當前美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方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嚴春友;;論實踐美學的理論缺陷[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梁俊敏;;探索信息時代影像文化對青少年創(chuàng)新人才的影響[A];探索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3 涂怡嵐;;論周小燕聲樂教學整體觀的形成和確立[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豪;中心性與開放性[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
5 石健;靳以綜論[D];吉林大學;2011年
6 董凱;武舞傳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學;2011年
7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叢琳;生命向著詩性敞開[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楓;英語評論附加語的評價意義及其動因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徐立;20世紀前期(1912-1937)上海粵籍美術(shù)家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新新;現(xiàn)代書籍設計中材料運用的新趨向[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辛勤旺;《詩經(jīng)》現(xiàn)實美觀念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季春燕;論藝術(shù)班的誦讀教學[D];蘇州大學;2010年
4 畢小蕊;中西方“移情說”物我關(guān)系差異探源[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王蘊如;演奏直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孫玉亭;高中語文古代詩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喬宇沫;論我國當代動畫電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學;2010年
8 李姜江;悲喜交加的人生 笑中含淚的溫情[D];南昌大學;2010年
9 陳純珍;中國門神畫藝術(shù)語言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喻俊;美學視域下普通高校體育院系田徑課程的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健毛;李相武;;淺論藝術(shù)專業(yè)《美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9年03期
2 王清海;;淺論學校的審美教育與美學教學[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3 李昌菊;;倚重美育 潤物無聲——美學課程教學探索[J];藝術(shù)教育;2011年06期
4 劉艷梅;;美學的當代發(fā)展與美學教學改革[J];美與時代(下);2011年08期
5 王德兵;;研究性學習模式與美學課程體系的建構(gòu)何以可能[J];魅力中國;2008年28期
6 周效柱;;美學課中的討論式教學法[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期
7 李毓英;“美學教學改革深入發(fā)展討論會”簡介[J];哲學動態(tài);1992年06期
8 陳博;;審美教育與“完滿人性”的塑造[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馬建高;;高校美學教學困境及對策[J];華章;2011年23期
10 田文強;;“日常生活審美化”對高校美學教學的思考[J];臺州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鹽城市亭湖區(qū)新興中學 徐玉之;淺論美學中和諧美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N];江蘇經(jīng)濟報;2005年
,本文編號:13593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59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