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tài)下的美學突圍
發(fā)布時間:2017-12-24 03:30
本文關鍵詞:意識形態(tài)下的美學突圍 出處:《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美學熱 意識形態(tài) 人道主義與異化 手稿熱 主體性
【摘要】: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美學熱”所涉及的問題除了美學領域之外,在哲學和文學領域也存在著共振現(xiàn)象,因為它們呈現(xiàn)出了一致的歷史意識與文化想象。這種共享的歷史意識與文化想象是當下知識表述的源泉和起點。但“美學熱”的話語構成并非完全同調。在“美學熱”話語構成的復調中,體現(xiàn)出“美學熱”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復雜的聯(lián)系。 本文力圖通過展現(xiàn)“美學熱”的不同側面,勾勒出它們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所呈現(xiàn)的“散布狀態(tài)”,從而完成對新時期中國諸種有關“美學”、“文學”的知識表述生成之初的原生面貌的再現(xiàn),揭示“美學熱”及其話語實踐與意識形態(tài)的內在關聯(lián)。 本文的正文部分分為五章。 第一章討論“美學熱”的起止時段及原因,并通過對“美學熱”主體組織學術研討會、編譯刊物、組織函授和講習班等多方面社會實踐的介紹,描摹“美學熱”興起、高潮、衰落、余熱、轉向的整體態(tài)勢。 第二章通過對“美學熱”的知識譜系的梳理,探索“美學熱”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內在關聯(lián)。這一內在關聯(lián)的內容包括三方面:其一,中國現(xiàn)代美學在非知識的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尋求建立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的歷史線索;其二,1950、1960年代美學大討論,使馬克思主義美學成了中國唯一具有合法性的美學派別,而1950、6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直接為1980年代“美學熱”提供了理論資源;其三,1980年代國家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文化語境變化對“美學熱”產生影響的現(xiàn)實原因。 第三章重點考察“美學熱”中的“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首先分析這場論爭發(fā)生的原因及討論中體現(xiàn)出的三個主題。其次梳理在政治領域關于“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的風波。最后引入“同人”群體的概念,分析“同人”群體的代表性文本,,探討“同人”群體代表的觀點思路及形成原因,勾勒出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討論的整體歷史圖景,提出在“文革”后國家意識形態(tài)亟需“重整”的情況下,“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討論中的話語訴求契合了這一“重整”需求,在一定程度給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調整提供了理論支持。 第四章以“美學熱”中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熱潮作為主題,首先討論1980年代的美學話語選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作為理論資源具有合法性的三點原因:一是《手稿》與意識形態(tài)歷史的符合關系;二是《手稿》話語內部的張力與1980年代社會文化語境的契合關系;三是《手稿》中理論資源的歷史脈絡。其次對“手稿熱”中圍繞“人化的自然”、“美的規(guī)律”、“異化”與美三個命題展開的論爭略作評述。最后,討論了“實踐”與“自由”兩個美學話語關鍵詞,認為美學界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闡發(fā)在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邊界徘徊,這種闡發(fā)在與意識形態(tài)的媾和中尋找著自我表述的話語方式。 第五章重點考察“美學熱”中的主體性問題。首先探討了1980年代“主體”從沉睡到覺醒的歷史背景。其次對“崛起派”在關于“朦朧詩”的論爭中顯露出來的個體意識進行分析,認為“崛起派”高揚了文學的個體性,“崛起派”中“個體”突圍落腳點是對中國文學現(xiàn)代化的想象。最后,討論劉再復對李澤厚主體性思想的繼承與超越,指出劉再復在“文學主體性”問題中突出了主體的存在意義及命運問題,發(fā)出了強烈的個體之音,完成了對1980年代主體性的超越,并且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的元話語。 結語部分回顧全文,認為“美學熱”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其話語自身也經歷了從意識形態(tài)化到非意識形態(tài)化的蛻變過程。但是這種確認自身合法性的方式,乃是把自身界定為“非意識形態(tài)化”的。特殊的歷史時期決定了這段“美學熱”必然會擁有特殊的文化屬性,中國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這一時段的歷史語境既極大地拓展了“美學熱”中塑造自身話語系統(tǒng)的可能性,也使“美學熱”及其話語實踐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更為復雜和獨特。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83-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光煒;;批評對立面的確立——我觀十年“朦朧詩論爭”[J];當代文壇;2008年03期
2 陳愛中;;朦朧詩:一個需要繼續(xù)重述的詩學概念[J];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02期
3 李澤厚;關于“美學譯文叢書”[J];讀書;1995年08期
4 吳元邁;蘇聯(lián)三十年代“寫真實”口號提出的前前后后[J];蘇聯(lián)文學;1981年01期
5 姜浪萍;審美、美感決定論,還是勞動、歷史決定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04期
6 鄧曉芒;20世紀中國美學之回顧與反省[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年04期
7 何錫章;魯紅霞;;“寫真實”:一個口號的歷史考察[J];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8 趙捷;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第二屆年會與福建省美學研究會年會綜述[J];福建論壇;1983年06期
9 劉三平;1980年以來美學原理著作概況[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張立群;回首中的名與實——重讀“朦朧詩”[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本文編號:13267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2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