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休閑審美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23 00:01
本文關鍵詞:蘇軾休閑審美思想研究
【摘要】:論文首先對休閑以及休閑審美的語義內(nèi)涵和特質(zhì)進行探討。從語源學上解讀,“休”的意蘊是要把人們從物質(zhì)環(huán)境的壓力下解脫出來,體現(xiàn)為對自由時空的肯定;而“閑”則是人們從外在的文化環(huán)境壓力下解脫出來,對自適心境的肯定。在休閑活動里,人從外在拘束的環(huán)境中解放,不再將自身生命異化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而把自我生命活動本身看作目的,充分體驗自在、自足、自得的存在狀態(tài)。其次,休閑的本質(zhì)為人的自然化。再次,休閑的特征為自由性、個體性、超越性。最后,從休閑的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三個層次看休閑的理論構成。就休閑美學來講,從人的自然化角度,休閑具有審美的特征。而正像游戲是審美、藝術活動的起源,休閑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審美活動的起源。從美學學科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休閑美學反映了美學走向生活化、面向人類現(xiàn)實的審美生活的現(xiàn)狀。 蘇軾的休閑審美有它的哲學基礎,這個哲學基礎便是蘇軾的情本論哲學。情的本體、樂的工夫以及無心而一的境界,這是蘇軾情本哲學的大體面目。相對應的便是蘇軾休閑審美的理論構成 蘇軾休閑審美的理論構成也從本體、工夫、境界三個層次展開。蘇軾休閑審美的本體的表現(xiàn)即是對情感的重視以及私人領域的回歸。蘇軾休閑審美工夫體現(xiàn)在“我適物自閑”上,適是達至私人領域閑情的工夫。更進一步,過一種“適意”的生活又離不開“游”。我們從“游動”和“游戲”兩個層面來來看蘇軾是如何從游而適,由適而閑的。蘇軾休閑審美境界即超然的休閑境界,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無所往而不樂;二是即世所樂而超然。這種超然的休閑境界是古代士大夫休閑審美文化的最高峰。 蘇軾在休閑審美的智慧和境界并非空穴來風,而是與其對前人休閑審美思想的主動繼承與開拓有很大關系。他繼承了孔學孔顏樂處、舞雩風流的人的自然化精神;莊子的逍遙游的休閑精神也對其有重大影響,蘇軾并把這種逍遙游發(fā)展為“適意不異逍遙游”的休閑境界。然而真正從精神人格上影響蘇軾休閑人生的是陶淵明。他主動地舍棄公共事務而逃到自然空間中尋求一己的閑適,是人的自然化的真正實現(xiàn)。蘇軾吸收了陶淵明對閑適人格的追求精神,同時又對其嚴重依賴“自然”(山水自然)的偏執(zhí)進行了批評與超越。白居易則在休閑的世俗化、入世化的角度給予蘇軾以啟示。休閑并不一定要逃到山林田園中,不一定要避世、避人才能做到。中隱理論的意義在于通過仕宦提供的基本經(jīng)濟物質(zhì)保障實現(xiàn)休閑,而以休閑審美的人生尋求士人的自由人格和創(chuàng)造性。蘇軾則從根本上超越了陶淵明、白居易,他以超然之心態(tài)不再將休閑局限在自然山水的屏隔、優(yōu)裕的經(jīng)濟物質(zhì)生活上,而是無所往而不樂,即世所樂而超然。 可以看到,蘇軾立足于情本哲學之上的休閑審美思想確實要比陶淵明、白居易更為深刻,也更容易被后代士人所接受。蘇軾的休閑審美并非膚淺的享樂主義。它毋寧說是透過古代士大夫文化所進行的深刻的人生思考,是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拷問。它雖然誕生于前現(xiàn)代的古代中國,但其深刻的人生之思,休閑之情,以及超然的休閑境界都可以對現(xiàn)代休閑社會產(chǎn)生諸多有益的啟示。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83-09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潘偉偉;性靈與休閑[D];浙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2164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1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