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領域的審美經(jīng)驗
本文關鍵詞:公共領域的審美經(jīng)驗
更多相關文章: 公共領域 審美經(jīng)驗 歷史變遷 審美交往
【摘要】: 作為一種自由表達觀點、平等交換意見的社會場所,一個時代的“公共領域”對于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起著積極的塑造作用,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審美經(jīng)驗”的形成。西方歷史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分立自古希臘即開始,而中國歷史盡管沒有那么界限分明,卻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資源和論述傳統(tǒng)。我們選擇“公共領域”這個具有普世性的概念,作為分析范疇,從公共領域的視角考察審美經(jīng)驗發(fā)生的特征及其結(jié)構(gòu)演化,分析公共領域的發(fā)展與審美經(jīng)驗的變遷之間的關系。全文共分八個部分: 導論,首先,通過梳理西方公共領域的論述譜系和中國公共領域的本土理論資源,對公共領域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對相關的研究狀況進行了回顧。其次,立足于當下的審美生活狀況,界定了審美經(jīng)驗的內(nèi)涵。本文的論述思路是,沿襲阿倫特與哈貝馬斯的研究路向,梳理和分析歷史上存在的公共領域類型及其演化;沿襲杜威的研究路向,梳理和分析歷史上公共領域?qū)徝澜?jīng)驗的變遷,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 第一章,分析了公共領域的存在基礎:公眾、公共空間和公眾輿論;以及公共領域的演化動力:即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一種審美公共領域的概念,并且分析了審美公共領域的存在結(jié)構(gòu)、交往功能與現(xiàn)實存在的方式。在審美共通感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公共領域的結(jié)構(gòu)化審美經(jīng)驗,認為,審美交往是以理性傳達的方式進行的情感體驗的交流,即情感體驗的私人性與語言公共性之間的轉(zhuǎn)換。因此,審美的需要是一種社會的需要,審美的交往是一種自由的交往。 第二章,考察了古典公共領域的誕生與人的詩意存在。古希臘城邦生活立基于私人家庭生活與城邦政治生活的分離。城邦政治開辟了古希臘的公共領域。因此,公共領域的審美經(jīng)驗就表現(xiàn)為公民公共行動中的政治生活特征。由此導致的德性完善是古希臘公共領域公民的最高理想。中國先秦時代,士大夫立私說,辦私學,縱橫捭闔、游說天下,“治國平天下”是他們的社會理想。公共領域由此誕生。為了應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他們追求“禮樂以和”的審美理想,這決定了公共領域?qū)徝澜?jīng)驗的禮樂功利性。而中國公共領域的最高審美境界就是追求盡善盡美。 第三章,考察了中世公共領域的挫折與感性的退縮。中世紀的漫長發(fā)展使得西歐公共領域極度萎縮,宗教控制了整個社會生活。因此,教堂成為公共領域的主要場所,教會主導了中世紀的公共生活,平等的博弈變成了單向的皈依。通過宗教信仰活動,審美經(jīng)驗被引導走出世俗的幻象,走向超越的神性,最終至善成就了完美。中國自秦完成天下一統(tǒng),延續(xù)到漢唐盛世,公共領域的主要場所是朝堂和學校。由于政治權(quán)力完全控制了知識階層,公共領域的輿論主體被體制化,因此,公共空間極度萎縮。士大夫的清議傳統(tǒng)艱難地維持著公共領域的生存。這一切使得知識階層的整體批判功能消失殆盡,整體的理性批判完全消失,只剩下少量的個體反抗事件。公共領域的審美經(jīng)驗成為封建道德的附庸,成為世俗人生的倫理表征。 第四章,考察了近代公共領域的發(fā)展與情感的祛魅。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導致了近代歐洲市民社會的誕生。宗教文化被世俗文化所取代,私人從教堂中解放了出來,私人領域也從國家中分離了出來。公共領域的主要場所又回到了廣場。公共領域的批判性開始顯現(xiàn)了出來,審美經(jīng)驗也從宗教和公共權(quán)力的脅迫下解放了出來。因此,作為公共領域的輿論和批判主體,人文主義者和啟蒙者張揚個性情欲、經(jīng)驗快感。公共領域的審美經(jīng)驗綻放出空前的人性光輝。中國則在宋代開始了近代轉(zhuǎn)型,這個過程延續(xù)至清末封建社會的終結(jié)。知識話語和政治權(quán)力開始疏離甚至抗衡。公共領域的主要場所是朝堂和學校,尤其是書院。宋明理學影響了此后知識思想的演化,以及文化藝術的發(fā)展變遷。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私學的進一步興盛,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世俗化、市民化的發(fā)展趨勢。這一切導致了文學公共領域在中國近代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審美經(jīng)驗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世俗性和個性化色彩。 第五章,考察了19世紀中期以后現(xiàn)代公共領域的轉(zhuǎn)型與審美救贖的特征。在西方,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理性化與分層化的最終實現(xiàn),國家與社會的融合,導致了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的轉(zhuǎn)型。批判的公眾成為消費的公眾,公共領域失去其獨立、自由的批判功能,被國家權(quán)力所操縱。審美經(jīng)驗作為“惡之花”,實現(xiàn)著“滿足的合理性”,承擔了審美救贖的使命。中國現(xiàn)代百年風云激蕩,反對侵略、爭取獨立、追求自由民主,是歷史演化的主題。這個階段,國家以民族的名義進行社會動員,國家與社會合一;政治公共領域擴張,壓倒私人領域。審美經(jīng)驗承擔著建構(gòu)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的責任。社會審美取代了個人情感,審美救贖融合進政治解放與民族發(fā)展中。 第六章,考察了1990年代以來全球時代公共領域的重建和情感體驗特征。全球化和信息化世界,真正地實現(xiàn)了公共領域的自由平等、理性論證、和諧交往的宗旨。公共領域?qū)徝澜煌闹黧w成為了一種變動不居的自我和他者,成為了永遠的流浪者和旅游者。他們所到之處,無不遭遇到視像信息的包圍。這些信息沖擊著欲望的身體,使得他們不斷獲得瞬間的滿足。而公共領域的審美對象卻只有不斷變換的擬像。進而,由于虛擬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虛擬的模糊,網(wǎng)絡空間更加彰顯了情感的斷裂和電子虛擬對情感的替代。網(wǎng)絡時代的公共領域甚至將審美交往主體轉(zhuǎn)換為比特,成為一種沒有重量、沒有質(zhì)點的存在,無處不在而又無處存在。所有時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作為一種不可能的理想,作為一種審美幻象,終于到來。 余論,指出審美交往發(fā)生在感性生活領域,是一種情感和趣味上的溝通。而能夠為這種情感和趣味上的溝通提供實現(xiàn)條件的,正是需要我們進入的公共領域。公共領域的審美交往使得行為中感性沖動得以凈化,,走向理性自覺;又使行動中理性的強制性得以弱化,趨向感性自由。因此,我們唯有祛私為公,回歸公共生活,才能實現(xiàn)超越性共在。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俊;;英語廣告翻譯中的審美經(jīng)驗[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龍韜;;從公共領域角度看互聯(lián)網(wǎng)在媒介生態(tài)中的作用[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11年05期
3 江書陸;;“左”的游移與歸途——評《思想的譜系》中佩里·安德森對哈貝馬斯的批判性反思[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王盛楠;湯麗青;;園林景觀設計與接受美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5 李夢嬌;李燕;;淺析NGO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意義——以公民社會的構(gòu)建為視角[J];青春歲月;2011年16期
6 熊裕娟;陶許娟;;淺談《新青年》與其所建構(gòu)的公共領域[J];新聞世界;2011年08期
7 王曉升;;新社會運動“新”在何處——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的思考[J];學術月刊;2011年02期
8 李淑云;金乃茹;戴玉竹;;奧古斯丁與阿奎那美學思想比較分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04期
9 陶許娟;熊裕娟;;《申報》與公共領域——以黎烈文時期的《自由談》為考察對象[J];新聞世界;2011年08期
10 王靜;;小議自然美的標準問題[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郎曉波;;城市化進程中“村改居”社區(qū)公共領域的再建構(gòu):一個經(jīng)濟社會學視角[A];2011年浙江省社會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原平方;;社會網(wǎng)絡化(SNS)與中國公民社會想象[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雷潤琴;;對我國《核電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2005 2020年)》的公共性解讀[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4 龔群;;論公共領域與公德[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5 張怡;;和諧語境中的多元表達——從“兩會”博客看博客作為公共領域的政治傳播功能[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6 劉洪巖;馬宇歌;;找罵:走進“范跑跑”——網(wǎng)絡社區(qū)作為公共領域的可能性探討[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7 曹堂哲;;公共領域中行政的性質(zhì)——兼論公共管理學科的一種新構(gòu)想[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共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8 陳鋼;;公共領域型變的傳播學觀照[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9 劉啟亮;;會計事項、準則公共領域與會計信息真實性——基于會計準則配置格局的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5年
10 曹聞民;;公共性的特質(zhì)——兼論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詹獻斌;公共領域問題的政治哲學探索[N];河南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馬黎;公共領域中的藝術[N];美術報;2010年
3 張慶熊 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基地;宗教何以進入公共領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韓震;公共領域與社會和諧[N];學習時報;2007年
5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馮曉青;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律制度中的公共領域理論探析(下)[N];中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報;2010年
6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馮曉青;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律制度中的公共領域理論探析(中)[N];中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報;2010年
7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沈湘平;公共領域中專家與大眾的關系[N];光明日報;2007年
8 沈湘平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公共領域中專家與大眾的關系[N];長江日報;2007年
9 劉保華;信息時代的公共領域重構(gòu)[N];中國計算機報;2007年
10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沈湘平;公共領域中專家與大眾的關系[N];長江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彥章;公共領域的審美經(jīng)驗[D];山東大學;2007年
2 張
本文編號:12113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1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