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興起的動因及實踐
本文關鍵詞:20世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興起的動因及實踐
【摘要】:20世紀的中國古典美學研究肇始于80年代,在復雜的歷史語境下美學學科化的努力是其興起的最基本契機,同時,啟蒙現(xiàn)代性語境下的文化尋根思潮,以及若隱若現(xiàn)的權利話語的訴求和影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催化作用。就研究實踐而言,對王國維、宗白華的研究形成了最早的研究雛形,并以此為中介,中國古典美學的魅力得以展現(xiàn),兩人的研究方式也構成了后來中國古典美學研究的潛在模式。對王、宗研究之研究,對后來的古典美學研究有重要開啟之功。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關鍵詞】: 世紀年代 中國古典美學 動因 實踐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美學史”[項目編號:12&ZD11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古代樂論與文論的關系譜系研究”[項目編號:14CZW001] 中國博士后特別資助項目“中國古代樂論與文論的關系譜系研究”[項目編號:2014T70180]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青年學術骨干項目“中國古代樂統(tǒng)重建與文統(tǒng)分化的關系譜系”[項目編號:1254G031] 哈爾濱師范大學優(yōu)秀青年學者支持項目“20世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史”[項目編號:SYQ2014-0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3-092
【正文快照】: 20世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真正興起于80年代,因此本文的討論對象是這一時期促進古典美學研究興起的若干因素,并重點分析王國維研究、宗白華研究在這一時期的歷史意義。必須承認,“美學”并非是一門中國本土學科,中國古代并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美學”一詞。眾所周知,美學是德國學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葉舒憲;文化尋根的學術意義與思想意義[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年06期
2 王運熙 ,楊明;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文學批評中的文質(zhì)論[J];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02期
3 李澤厚;韻外之致——關于中國古典文藝的札記之二[J];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建國;;文章曹植波瀾闊——曹植散文初探[J];安慶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2 王紀坤;劉晶紅;;尋根問祖,薪火相傳——從文化尋根思潮探析譜牒文獻的社會文化價值[J];圖書與情報;2009年05期
3 張譯文;;尋找回家的路——從譚盾的《地圖》看后現(xiàn)代音樂[J];大家;2012年06期
4 周冰琦;;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地圖》[J];電影評介;2007年03期
5 蔣河;;文化尋根與藝術復魅——《韶樂》的當代傳播及文化解讀[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06期
6 汪介之;;“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的理論行程[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7 李文斌;;漢語表述中“吃“”說”不分的文化現(xiàn)象及原因探析[J];南平師專學報;2007年01期
8 吳雪麗;;“鄉(xiāng)土中國”向“現(xiàn)代中國”轉(zhuǎn)換的美學困境——從“五四”到“文化尋根”的“現(xiàn)代性”體驗[J];蘭州學刊;2013年02期
9 蔣河;;文化尋根與藝術復魅——《韶樂》的當代傳播及文化解讀[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10 孔智光;自然美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劉志華;“十七年文學批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菊;從“他者敘述”到“自我建構”[D];四川大學;2007年
3 田文兵;民族文化重構與回歸精神家園[D];蘭州大學;2010年
4 周引莉;從“尋根文學”到“后尋根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胡俊;對接與縫合:新方法建構新美學[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阿倫·阿格拉瓦爾,郭建業(yè);本土知識與分類戰(zhàn)略[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3年03期
2 葉舒憲;歸根情結(jié)說[J];天涯;1997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祁光祿;《中國古典美學史》評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思維方式及其現(xiàn)代意義(下)[J];求是學刊;2001年02期
3 李穎;淺論中國古典美學中的“雅”范疇[J];現(xiàn)代哲學;2001年04期
4 杜寒風;《中國古典美學舉要》[J];文藝研究;2002年04期
5 李文;貴乎天者,忘乎天者也——評《劉熙載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終結(jié)》[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鄧桂英;從"意境"范疇看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征[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至上追求[J];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04期
8 鄧三好;;淺談中國古典美學的理論困境[J];消費導刊;2006年11期
9 李高杰;;中和與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的構成[J];電影評介;2007年14期
10 劉成紀;;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身體及其映像[J];文藝研究;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2 劉桂榮;;回顧與反思——中國古典美學現(xiàn)代性建設十年[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A];城市文化與藝術審美[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吳建民;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N];北方經(jīng)濟時報;2003年
2 宋永琴;饗思想盛宴[N];光明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聰發(fā);中國古典美學清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顯超;論“游”——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2 周冰;論中國古典美學的潛性范疇“忘”[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趙彥輝;中國古典美學之“空”范疇研究[D];暨南大學;2013年
4 程一聰;中國古典美學“諧”現(xiàn)象探微[D];復旦大學;2010年
5 劉金玲;中國古典美學基本特征的現(xiàn)代闡釋[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新嶺;中國古典美學“象”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建玲;中國古典美學中“游”的美學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娜;中國古典美學“味”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婷婷;中國古典美學中“拙”的美學闡釋[D];暨南大學;2013年
10 何世劍;中國古典美學“麗”范疇論[D];南昌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234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2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