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自由旨趣與情感共通感的倫理價值辨析
本文關鍵詞:審美自由旨趣與情感共通感的倫理價值辨析
更多相關文章: 審美自由 情感共通感倫理的審美化 文化比較
【摘要】:本文以后宗教-倫理時代所面臨的價值問題為角度,對審美自由旨趣及審美共通感在當代倫理中所具有的意義,置于中西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之下進行比較研究,并以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實踐美學代表人物——李澤厚的晚期思想為個案,進一步闡明審美自由旨趣與審美共通感在價值的創(chuàng)造轉化意義上的不同作用。按此思路,文章通過介紹西方倫理與審美相互關系的歷史演變,來分析審美自由旨趣在西方倫理精神的合目的性特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此基礎上以西方文化為參照背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建立在心理情感基礎上的倫理觀念作比較辨析,討論情感共通感在傳統(tǒng)倫理/審美觀念當中的意義。進而從中西結合、“創(chuàng)造轉化”的角度,將焦點轉向國內實踐美學領域,以李澤厚后期思想為案例,圍繞審美在倫理價值方面的理論構建問題,對其倫理-審美思想作一述評;最后參照實踐美學領域其他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來對倫理/審美問題作一思考性總結。文章第一章以西方哲學史為線索,從哲學史的發(fā)展線索與內在邏輯線索兩個方面對審美與倫理的歷史關系演變作一考察,進而分析西方倫理精神的特質,并以此為前提,闡述造成倫理與審美的相互關系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的原因——“理性”與“非理性”精神的交替上升。以此為背景,對西方后現代倫理的審美化轉向作一述評,分析審美自由旨趣作為一種價值形式在西方倫理發(fā)展過程中,基于“合目的性”特征在倫理層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以審美自由旨趣作為新價值所存有的缺陷。第二章主要分析情感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結構,以及在這種結構下倫理與審美的相互關系與位置。首先通過對中西古典人文精神的對比來分析和區(qū)別理性原則同心理情感原則的不同作用與影響,并提出在文化心理結構上,古代心理情感原則存有潛在地引向“自我中心”、“個體主義”的可能;接著以現代性為背景,從人類學和邏輯的角度對傳統(tǒng)文化中以儒學為主導的倫理觀念作出辨析,進而論述相對于現代社會性道德而言建立在情感共通感基礎之上的傳統(tǒng)“心理情感”原則在普世意義上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最后以“五四”啟蒙運動為節(jié)點,論述傳統(tǒng)倫理/審美觀念及其“心理情感原則”作為一種隱蔽了的“形而上學抽象”對我國學術文化視域之影響。第三章以李澤厚先生后期思想為視域,在對李澤厚美學思想發(fā)展總體敘述的基礎上,以邏輯和學理為依據,從理性問題、人性問題、價值問題以及自由問題四個角度對其后期思想分別作分析,并以西方倫理精神作為對比來闡明其后期思想當中倫理與審美的相互關系及位置,論證李澤厚后期倫理/審美思想同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內在一致性;由此從情感共通感的角度,結合西方倫理精神的理性與合目的性特征,對李澤厚先生后期美學思想作一述評,探討其中的貢獻與可能存在的問題。第四章針對當代社會的價值信仰危機,對于審美自由與審美共通感的倫理價值的優(yōu)勢及各所面臨的問題作出總結,進而以鄧曉芒和尤西林兩位國內學者在倫理/審美方面的研究成果,來證明以情感共通感為基礎的傳統(tǒng)心理情感原則在理論上唯有吸收和借鑒源自西方的理性精神,在自我意識的促使下才能夠獲得進一步提升和發(fā)展,并在后宗教—倫理時代彰顯價值,構成相對于西方后現代的審美自由而言的有關“倫理/審美”的不同思考。在結語部分總結審美的倫理意義體現于審美自由旨趣和審美共通感這兩個層面,并且從發(fā)展的角度講,現代社會審美的倫理意義無法完全脫離傳統(tǒng),但更為重要的是吸納和采取理性自我意識的規(guī)范與建構,以自我否定的方式使傳統(tǒng)倫理/審美觀念獲得進一步發(fā)展與提升。
【關鍵詞】:審美自由 情感共通感倫理的審美化 文化比較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3-0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緒論9-16
- 一、選題緣由與意義9-11
-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11-15
- 三、研究思路、研究內容、方法與特點15-16
- 第一章 西方倫理與審美的關系考察16-29
- 第一節(jié) 哲學史上的發(fā)展線索16-20
- 一、從哲學本體論發(fā)展歷程看16-18
- 二、理性同非理性在對立中交替上升18-20
- 第二節(jié) 倫理的審美化轉向20-26
- 一、倫理審美化轉向的緣由21-22
- 二、審美化的人格價值取向22-26
- 第三節(jié) 審美自由的“合目的性”26-29
- 第二章 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念與情感共通感29-41
- 第一節(jié) 中國古典人文精神中的“情”29-34
- 一、“教化”與“自然人性”29-31
- 二、“心理情感原則”與“理性”31-34
- 第二節(jié) “心理情感原則”與傳統(tǒng)倫理觀念34-39
- 一、“心理情感原則”下的“人性論”34-36
- 二、“心理情感原則”下的“等差”意識36-37
- 三、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困境37-39
- 第三節(jié) 影響:以“五四”為節(jié)點的文化視域問題39-41
- 第三章 從審美到倫理——以李澤厚后期美學思想為例41-58
- 第一節(jié) 李澤厚思想發(fā)展軌跡41-43
- 第二節(jié) 從“積淀說”到倫理43-55
- 一、理性問題43-47
- 二、人性問題47-49
- 三、價值問題49-52
- 四、自由問題52-55
- 第三節(jié) 李澤厚后期美學思想述評55-58
- 第四章 走向倫理審美的探索與思考58-63
- 第一節(jié) 對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反思與新實踐美學59-60
- 第二節(jié) 時間性與心靈自由——“審美共通感”的現代意義60-63
- 結語63-64
- 參考文獻64-68
- 致謝68-69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科研成果69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彬;;論WTO的“自給自足性”——從“自給自足體系”概念出發(fā)[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2期
2 陳靜;;他者倫理視域中的當代人際和諧建設研究[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胡萬年;王陽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與康德意志自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陳義平;權利與法治:康德法哲學的二維視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5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6 胡萬年;;奧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維度——兼與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王紅;;消費文化時代的媒體倫理精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8 方國武;;從“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論的理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王建軍;;康德自由理論的兩個前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錢斌;;學術自由與制度保障——以中央研究院為例[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姜海光;國有控股企業(yè)所有權邊界與財務戰(zhàn)略取向[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4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張偉;經濟福利測度:理論分析與中國經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崔傳斌;我國煙草農業(yè)生產效率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847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84707.html